今早是被雨声唤醒的。
雨打在墙上,打在窗户上,打在窗外的树叶上,噼啪作响。如果每天早晨唤你起床的是或剧烈或轻柔的雨声,你还会赖床么?
我起身推开窗户时,雨幕已经覆盖了眼前的世界。近处街道上的树木经过雨水冲刷,枝叶更显挺拔青翠,远处的建筑却仿佛被隔绝在一道水墙后面,朦胧模糊,像是跑到了另一个空间,要仔细揣摩才能勾画出一二。
忽然在想,不知有多少人一觉醒来,本来同一的世界被一场大雨一分为二?
但清晨是我独处的好时光,听雨读书又是我的最爱。所以不管这个被雨隔开来的世界是谁的,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却是属于我的。
本来醉心读书就是让人欣喜的,如果每页书每行字每个故事同时又被这盛夏突如其来的雨浸润了,那以后每次想起这本书,想起这个故事,想起因为这个故事而怀念的那些人时,也都是雨的味道。
风逢逢而雨沥沥,耳洒洒而心于于。
嗯,这个清晨虽然短暂,却让人足够爱上她了。
今晨读了一个章节的书,又看到两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之后又读了几首诗。等到窗外的雨声渐渐变小,模糊的世界渐渐清晰,街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就到了收起书本的时候。
嗯,自我的精神世界弥足珍贵,俗世的责任也同样义不容辞啊。接下来,是陪孩子读新概念的时间了。
来到这个城市十三年,搬了四次家。从寄居同学宿舍到城中村租房,再到老旧小区,最后来到现在的社区。十三年里新旧更替,扔掉了很多东西,又增添了很多东西。搬来搬去,换个郑州的几个区,唯爱读书,胜过其他。
这里认识的朋友们提起我,总会说我是个书呆子。我有时候也这么看自己。书呆子其实是个贬义词,指的是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不会吸收消化灵活变动,更加不懂得应用指导生活。所以会在现实中碰壁。
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书只是更新知识的第一重境界,而且是最低级的一重。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是第二重。如果读完以后及时总结效果更好,那是第三重。总结之后吸收消化再讲出来,那就是输出了,那是最高境界。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我其实一直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就像打游戏一直在新手村发育一样,任务简单,经验稀薄,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了。但还是不肯出去闯荡,窝在这个方寸之地,自我膨胀,感觉良好。
嗯,这是不是叫做“饱和行动,自我满足”?
所以现在读书,也开始对自己有要求了。不能只为了会心一笑,还得有所感悟,最好可以应用于生活,指导具体的现实活动。但那样的书,多半可能是工具书,或者,讲道理的书,或者,解放思想的书。
那样的书读起来像给自己换血,如果执行力够强,效果立竿见影。不过我以前读这样的书,读的不多,更多的是一些需要几年后十几年后拿出来重新读的书。所以有时候,效果真的慢了些。
可是,慢慢变好,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不也很好么?
不过,要有所得,就要好好下功夫。
现在手上在读的这部书,是十三年前读过的,这会儿看起来有些新鲜的某些案例和知识,也都是那时候烂熟于心的。只不过这些年来,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的少了,就慢慢淡忘了。
刚开始回头看,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堕落了,居然都忘记了。后来觉得其实忘了也没什么可以懊恼的。能忘记的知识,必然也是应用太少的知识。要么是理论过于高深不接地气,要么是生活太简单了,实在不用也不影响前行。
既然如此,为什么非得记住它呢?真的用到了,随手查询出来,照样可以指导工作和生活,也不错啊。所以,只需要把这个知识作为一种储备放起来,用的时候能很快查出来就行了。
而且,人有时候烦恼太多,就在于记性太好,太多东西忘不掉。是谁说的,如果能够忘记以前的事情,每天醒来都是全新的一天,那该多好?又是谁说的,电脑里三个月没用到的资料,基本就没啥用了。
由此可见,那些已经淡忘的,就让它成为淡忘的,不必刻意再去想起。
就像很多事情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
过去让它过去
来不及,重头喜欢你
白云,缠绕着蓝天
不但过去的人让他过去,过去的自己也让他过去吧。
那个2005年的自己,2009年的自己,2011年的、2015年的自己,2017年的自己,2019年的自己,和无数个昨晚都在熬夜的自己。
那些你认为,如果当初有现在的勇气也好,胆识也好的自己,其实都是经历了当初没有勇气,没有胆识的过程以后,慢慢变成现在的自己的自己。
所有过往,也都是自己。没有那些自己,也没有今天这个自己。努力向前吧。
爱上今天这个,早睡早起,听雨读书的自己。
爱上今天这个,持续努力,慢慢变好的自己。
你真的很努力,真的很好,真的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