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内卷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大家都特别容易焦虑。
尤其每年新历年一过,就开始立各种flag,今年要读完多少本书?
但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听过那么多大道理,看了那么多本书,却仍然过不好此生。
到底是道理有问题,还是书不够好?
秋叶大叔在其新书《阅读7堂课》里告诉我们,很多人读书没有效果,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不能学以致用。
秋叶大叔是谁?如果你不知道的话,那你ppt肯定做得没有特别好。
因为秋叶大叔最早就是靠PPT,出圈走红网络,成为秋叶商学院创始人,秋叶PPT系列”网课+图书+训练营”品牌课程创始人。
一、想要会读书,这种误区千万要不得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阅读人常犯的一个认知误区: 觉得读完一本书,就要一字不落地从头到尾读完和全部记住。
在年终总结的时候,很多人听到高手或者别人发朋友圈说自己读完多少本书,就开始焦虑,觉得自己看书看少了,想要买书囤着。
但自己又读不完,记不住所看书籍的全部内容,只能懊恼自己比不上别人,甚至有的人会去学习速读法,想让自己一目十行,比如用手指快速划要看的内容,去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好不容易把一本书看完了,但发现只是看完了字,并没有从中学到什么。
对于我们真正想要把书本知识学以致用的人来说,这种想法真要不得。
阅读的目的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书中提到真正会读书人的一种标志就是知道如何从一本书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素材、案例、方法解决问题。
因为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我们首先不要刻意地去和别人攀比数量。
其次,读完一本书并不是要全部读完,全部记住才算读完。
比如,当我们快速翻阅一本书,将书中的主要观点记住,下次要用的时候能找到具体章节查询,就算读过。
读一本书,读了一半,读不下去,这也算读过。
秋叶大叔在书中提到“关键词阅读法”,讲的就是看一本书并不是要在脑海中记录全部,而是要学会打关键词标签,方便你下次能找到就行。
因为现在是互联网联机时代,只要你会搜索,你想要的资料都能找到,没必要在大脑中记录全部。
我们不要花精力纠结读不完读得少,更重要的是看输入质量。
有的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即使一年看50本,收获未必就比一年精读2本书的人大。
只有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以终为始,我们才能让阅读更好地为我们赋能。
二 、该如何撬动阅读的杠杆,让知识为你所用?
前面提到很多人读书没有效果,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什么叫搬运工?无非只是从书上抄到笔记本上,从网上搬到硬盘上,看到好的内容放到收藏夹……
我们看着满满的笔记本内容,报了那么多网课,听了那么多书,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
以为看了书,上了课就等于自己学了很多内容。
于是越焦虑,就越去买书,购买各种知识付费内容,但始终无济于事。
不是书本没用,而是我们没有将自己读到的东西落实到自己身上,内化吸收成自己的一部分。
战隼老师说过,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书中给了我们3个方面让我们去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内化。
1)第一方面: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指的是,当我们只是单纯地记录书本内容,很容易忘了,我们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反复刺激大脑,而且是消耗认知的反复。
简单来说就是你学习到的内容,你要用身边的现象去解释。
书中举例百度公司前副总裁李靖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会停下来去寻找有什么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他还要求自己必须找到5个现象。
比如他看到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为了深刻理解这句话,他花了1个多小时去想自己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
他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够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他想到了理论传播中的“台风口上,猪也会飞。”让大家一下子理解了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演绎学习法,通俗点就是要举一反三。当我们把各种知识现象串联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就不容易忘记所学的内容。
2)第二方面:自我联系
指的就是要思考阅读的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人学英语,学了很多年,还是不会说。
出国待一段时间或者是工作需要用到英语,就会发现英文口语能力提升特别快。
那不是以前不努力,而是知识只有在具体场景中才适用,要想读书学以致用,就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要设身处地地去读,一边阅读一遍不断模拟“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做”。
如果漫无目的地读,那就叫打发时间地阅读,读了很快就忘了也是很正常。
3)第三方面:刻意练习
也就是反复练习。
只有将学到的东西反复练习,成为自己的心理表征,也就是无须下意识就能用起来的阶段,就代表自己真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了。
越是实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阅读
例如,学ppt,学设计,一定要自己亲自上手实践,只能把技能学会了,你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就像学游泳常说的那句俗语,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
对于阅读的内容,除了照做,还有书中提到的仿读法也能帮我们更好地吸收知识。
第一种,角色代入法
书中提到的问题,虽然现在自己还没遇到,但想象下如果自己遇到了会怎么做?
最近我在看《非暴力沟通》,里面提到非暴力沟通就要讲事实,不要带主观评价。
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公司有个小伙伴迟到,我说她怎么老迟到,她很不服气,觉得我夸大其词。
想到确实我表述有问题,“老”就是带有主观评价。如果下次再碰到这样的事情,我应该说,上班时间几点,你几点来的,你这周迟到多少次,这样她也会心服口服,无话可辩。
第二种,模拟案例法
有的书会给一些经典案例剖析或者问答,就可以自己分析下演练下,自己先去想,然后再去看看作者的见解。
我们大多数人想要提升自己,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就是阅读。当我们学会了阅读,读懂了一本60块钱的书,获得的价值,往往可能是书价的上百倍或者更多。
而对于如何让阅读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价值,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
《阅读7堂课》秋叶大叔在《阅读7堂课》里,从如何读完一本书、看懂一本书、如何会用一本书三大模块教我们如何阅读。
个人觉得书中关于用好一本书的帮助特别大。因为无论你有多少知识,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意就是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希望我们都能践行知行合一,不要因为焦虑为了看书而看书,有时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