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歌“三味”,教语文“真味”
——观王旭明执教《乡愁》
学了七年诗,我问问大家,关于诗的体裁,你知道哪些知识?首先,要想写诗,就得——
生:押韵。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知道了押韵。还有呢?
生:格式。
师:什么格式?
生:五言、七言,要分行。
师:什么叫韵,就是末尾的那个字,每一行末尾的那个字,用上什么?
生:相同的韵母。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诗。这样一首小诗,我们知道了它的体裁,也知道了它的基本知识,我们还要知道什么呢?要了解这首诗的结构。
我告诉大家,这首诗的结构特别不一样。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我们从时间上来看,这四小节诗是一个什么关系?“小时候”,然后呢?
生:长大后,后来,现在。
师:一步一步,从小时候到现在,这是什么关系?
生:时间关系。
我们看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那就找一个形象具体的事物来代替。作者找了哪种事物呢?找了邮票,小时候的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就是空间位置了。
师:我们来看这首诗,从时间上分析,它是顺接的关系;从空间上分析,它是递进的关系。这样的一个横竖交叉交错的关系,使这首诗格外有分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体裁,知道了这首诗的结构,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诗,作者是怎么写的?我们刚才说了愁这种情感不好写出来。
王旭明老师倡导“真语文”,强调语文老师要有文体意识,要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他执教的《乡愁》,紧扣教材,抓住体裁特征,通过吟咏诗韵、探究结构、以物绘情等环节,品读诗歌的情韵,是一堂出色的诗歌教学示范课。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韵”味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学习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反复诵读,方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
二、追本溯源,挖掘诗歌“情”味
王老师第二个环节的设计回归到课文的结构和字词上,带着学生以本为本,贴着诗歌中的文字,探究诗歌结构,品读诗歌中的情感。
王老师这个设计,回归到语文教学的原点,追“本”溯源,通过文本结构和关键字句来解读诗歌的情感,挖掘出了诗歌的“情”味。
三、以物绘情,学用诗歌“言”味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王老师的这节课,以教材为根本,以诵读为入口,带着学生在课堂中读诗“韵”,探结构,品“愁”情,学绘“情”,既有激情,更有韵味,情韵并茂,上出了语文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