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样一本书,他朴实无华,用最质朴的语言告诉你怎么教学,怎么上课,这本书就是张红娜老师《一节好课的诞生——锤炼小学数学厚重课堂》。
首先谈谈我对张老师的印象,张红娜老师是我们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也是一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第一次遇见张老师,是在2018年跟着国培学员在许昌学院旁听,内容刚好是她讲的厚研教材的部分,三个小时的时间,张老师讲的头头是道,我们听的是津津有味,当时并不知道她的身份,她精准的学术水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令我敬佩,她对小学数学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底。
第二次遇见,是在学府街小学有幸聆听了她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也是将厚研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感受到她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艺,我受益匪浅,后来我就想这节课设计的如此巧妙,她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老师要经历怎样的成长和历练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此扎实,从《一堂好课的诞生》这本书里我窥见出了一些答案。这是一本张红娜老师作为一名教师的成长与实践历程的记录。书中充满着情感,记录着成长,这本书就像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理论结合实践的阐述了想要锤炼为饱满的、立体的“厚重教师”,我们需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这本书是2021年6月份第一次出版,我们也有幸成为比较早的读者了,拿到这本书后就开始津津有味的品读,张老师是我们许昌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觉得亲近,她朴实无华的语言非常接地气,丰富多彩的例子更是让我越读越有趣。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老师们进行分享。
我相信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练就深厚的教学功底,通过不断学习滋养底气,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向同伴,向学生,向生活学习,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来源,生活处处皆学问,人人都可为吾师,聆听专家的课我们受益匪浅,但同伴的课和日常的处事也是深藏着智慧,我们办公室的员小锋老师做事稳重,课堂的语言组织更是精炼精准干净利落,常常一句话就能解决困惑已久问题;我的师父乔王丽老师酷爱学习,遇见自己不会的不懂的依然能够保持热情积极求解......我们身边从来都不乏学习的资源,关键是我们是否能保持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反思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读了几本书?是否达到了自己预设的目标?我们在鼓励学生热爱学习的同时,自己又是否热爱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除了始终报保持一颗热爱学习的心,还要敢于实践练就勇气,要把学到的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从追求每一节课堂的高效率开始。说到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件被学校领导听“推门课”的事情,是在工作的第二年,那节课是一年级下学期有关平面图形拼摆的一节活动课,这节课是需要学生提前准备好学具,教师提前设计好各种活动,有序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是,想着这节课很简单,大家也可以看到只有三个学生的对话,所以我并没有做什么准备,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和课堂纪律会怎样,校领导课后给我的那句评价我始终不敢忘记并时常警醒自己......这节“推门课”后,我也是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每节课都当做是公开课,后来也一直这么坚持的……敢于把自己的课“暴漏”给大家,我会从来不拒绝老师们来听我的课。要有磨课的经历。磨课,这是很多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共同经历了,每次磨课的过程都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们更是要真诚感谢感恩那些帮助我们磨课的每一位老师。
张红娜老师还特别善于积累和思考,反思积累塑造灵气,张老师在开车、钓鱼、旅游等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小事中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思考,并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教师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发生在学校,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教育的眼光看待生活和世界,积累鲜活的一手资料,厚积薄。
张老师厚练功底这一部分让我不由我想起我的练字,有几个同事问我是怎么练字的,其实,走的就是张老师厚炼功底的路子,没有捷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练,一丝不苟地去练,首先是临帖,一个笔画,一个字,可能要写上10遍甚至20遍才能掌握住它的结构,我印象特别深地就是独体字中的山和女,就这两个字,也不记得自己写了多少张毛笔,其次就是读帖,上厕所的时间,排队的时间,所有可以用来看手机的时间都可以读帖。有人课上的超级棒,有人烹饪特别美味,有人妆化地特别好看,其实,我们把时间和思考用在了哪里,就一定会在哪里得到收获,教师是我们的职业,我们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下足功夫,扎实功底。
在读张老师的成长故事中,我也一直在和从教以来的自己做对比,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曾闪现过很多的想法,也想记录下来,但我没有做到,这些想法已稍纵即逝,对我来说真的是做过了——放下了——过去了——忘记了……而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做过了——记下了——反思了——提升了。
第二部分的厚研教材,应该是我们作为教师,也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了。对教材要依而不赖、信而不迷,在阅读教材时张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思路:
作者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编排,
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是什么什么,
该课本的内容与前后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与旧版本相比有什么特点?
我又增加了一条:其他版本的教材是怎么安排的?
并有很深的经历:在备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人教版教材上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摆出的长方形总是不规范,学生在数面积时还是很容易拿着长×宽来算,少了对面积单位个数的数的过程,而且后续教学也发现面积这一单元的学习一直是一个难点,学生吃不透,对面积的感知还是不够丰富深刻,所以对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一直想再进行合理的设计,也是苦思冥想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直到无意间翻开北师大的教材,豁然开朗,它的教材安排是给出了三个典型的长方形,长相同或宽相同,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知影响面积单位的个数是由长和宽决定的,如果我早点去看一看其他版本的教材,可能教学会事半功倍,今年我第二次教学一年级,再次开始通读教参,又有新的收获,而且发现有好多东西是在我第一次读时完全没有读到啊!总之,教材很薄,但需要我们厚读,教材内容有限,但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无限。集思广益,深思多想,对我们的教学一定是有帮助的。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在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也要读学生。读懂学生可是一个很难的技术活,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个性,张齐华老师也是在他的第二个十年蜕变中,开始从学科走向学生,我认为想要读懂学生,一定首先保护好学生的发言权,课堂中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有不同的观点,都是学生在表达自己,都是我们宝贵的的教学素材。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言:
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我们常常焦虑为什么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不如来看一下部分学生的真实思维:
这是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一道题,最初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以为是命题人出题不严谨,应该说篱笆的长度是24米,这样就顺理成章的24÷3算出边长,可再次品读这道题,是我们把知识教死了,让学生看到靠墙围就反射性的想到3条边,这道题恰恰从周长的概念出发,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24米是四条边的总长度。
厚析课堂部分,我把张老师分析到的几篇案例进行了整理,有的课我有幸是听过的,再来读张老师的厚析课能会更好。
最后记录一部分精彩的语言。分为两部分,一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另一部分是作者精彩的语言。
(1)真正的好课应该去除浮华,追求本真,让孩子们好理解、能读懂。让其他教师好借鉴,对于改进教学有帮助;
(2)教师的职责在于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
(3)好课不是说出来的,不是模仿出来的。好课要反复研磨,一定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4)一位教师,如果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愿望,有读书的习惯,喜欢思考,那么,他到处可以看到有用的信息,到处都能发现研究不完的课题,随时都有些些事情激活他的思想,使他浮想联翩;
(5)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鼓励学生善思,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或鼓励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好问题,然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先独立思考,对问题要有一定的自我见地,接下来再把自己的思考和他人进行交流分析,再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再实现深度思考,进而,慢慢养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