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3-06出版,228页,32.00元。
如果新手教师要为他的漫漫教育征途准备装备,那么一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将会是他较为趁手的一件武器。《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论,简明扼要地为读者介绍问题生的类型;第二部分的专题研究,则列举了问题生的种种行为表现,并提出应对它们的方法;第三部分则是具体的问题生案例分析。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本可以让大部分新手教师应对让他们头痛的问题生的实用工具书,而且它的字里行间,还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适度
“适度”即是点到为止。每一位刚刚进入教育行业的新人——尤其是部分师范生,在他们的教育学老师的积极熏陶下,往往会对他们的工作怀揣着某种美好的教育理想。他们如同《路加福音》中那个丢了一只羊的牧羊人,不惜把九十九只羊撇在一边,势必要千辛万苦地进入危险的旷野,把迷途的羔羊找到。他们有着十分仁慈的心灵。然而,身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如果一个老师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问题生身上,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那么对于其他学生来言,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这便是“适度”的第一层含义——教师要优先稳住班级基本盘,再来处理问题生的事,而且有时候,不妨考虑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让班级的其他人成为教师可能的好帮手,协助教师处理问题学生的事情。
此外,“适度”的第二层意义是:对问题生的个人教育要适度。教师不能想着让问题生的问题一次性地被解决掉,很多时候,教师只要先抓住他们身上最容易被改变的小问题就行了。这样学生的情况有了改善,教师的工作也不至于过于艰难;而且,很多问题不是单靠班主任一个人就可以解决,过于深入可能会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难办,那样还不如不搞。
(二)冷静
“冷静”是教师一项可贵的品质。有的老师容易对学生狂躁暴怒,可能是对学生太过“负责任”,认为学生不这样做那样做,他们以后的人生就会毁了。比如有的老师自己深信“阶级论”,将个人秉持的信念强加到学生身上,认为某位学生不好好学习就无法进行阶级跃升;也可能是出于“师道尊严”,碰到师生矛盾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我可是老师,他怎么能不听我的话,甚至对我出言不逊,顶撞我!”这些其实都是教师自我中心的表现。他们看起来是在对学生生气,实际上是在生自己的气。
教师要想在面对问题生时保持冷静,首先应该有这样的一种信念:“我只是学生的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过路人,带给这些学生一点力所能及的东西,然后就会离开”,从而降低自我中心的意识,把自己好好放低,这样处理问题时才会更理智、有效率。有时候,反而是教师在有紧张冲突的当时,保持了冷静,情绪没有比学生表现得更加急躁,耐下心来询问学生事情的原因和沟通彼此的感受,事情便得以顺利解决。教师自己也能活久点。
而且,为什么要保持冷静呢,还有一点原因是,对于一些四年级及以上的问题生来说,惹老师生气就是他们的目的之一。他们并不畏惧老师的怒火,甚至还有可能会在老师生气乃至落泪时觉得好玩,同时心里暗暗地瞧不起这位老师,觉得这位老师也不过如此。这部分往往问题生心里其实非常清楚,老师不能打骂他们。一旦老师因为失去理智而稍微言语不当,他们则往往会拿打教育局电话举报的事来跟你谈判,此时教师便会将自己置于困难境地。我们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然而,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我们却往往忘记了这一点。
(三)科学
教育也是门科学。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研究者,对待班级工作上的问题时,以科学的角度看待它们,寻找证据支持,而不是想当然地做判断,贸然行动。
比如在接手新班级之前,从该班级的老教师口中得知某某是问题生,行为表现如何,这时教师对待这些信息应该审慎。还未接触学生,便先不要先主观认定,带有私人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可能在一任的教师手下是问题生,但在另一个教师的班级可能就不是问题生,因为学生成为问题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学生也是会成长变化的。
在带班级时,如对于“请家长”这种惯常做法,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科学分析。有的问题生可能之前就已经被请过很多次家长也没有用,家长管不了他们;有的问题生如果请了他们的家长,就会让他们的亲子关系加以恶化,于是问题生可能会将在家庭中不能发泄的怒气转嫁到师生关系中,使师生关系更为恶劣;有的家长可能本来自己就看不起老师,反而还会支持自己孩子的做法,觉得你这位老师怎么怎么样……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收集足够的信息再处理事情为妥。
总之,相比于一些大谈教育之爱与教育理想的教育类书籍,《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显得更为“现实主义”。而这份清醒的“现实主义”,我认为这可能是面对当下教育业日益成为“服务业”的现状时,教师更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