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班级管理课》
【时间】7月14日——7月20日
【章节 页码】第6课第4讲 ——第8课第5讲
第163页——第242页
【读书摘抄】
1、如果说班级的组织机构好比是人的各个器官,那么沟通就相当于血液循环,不断把信息及时传递到各个组织中,保障各器官工作状态良好。
2、可以说制度是管理的灵魂。没有制度的管理不是专业的管理。
3、要严格按照“提醒在前,警告在中,处罚在后,教育贯穿始终”的原则处理学生的轻微违纪行为。特别是在处罚之后,教育和鼓励一定要跟进,切不可罚完就算,以罚代教。
4、教育从来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一招制胜、立竿见影的方法只是传说。
5、每个人都在意评价,所以评价是指挥棒,巧妙地引导学生行为的方向,众多学生的行为方向就构成了班风。
【读书感悟】
1.班级里的班委、小组、普通同学就像人体的脏腑、四肢、毛发,各自有明确分工,但若没有顺畅的沟通,就像血液循环停滞——班委的决策传不到同学中,成了“空中楼阁”;同学的需求反映不上去,会积累成“淤堵”;小组间的协作缺乏衔接,更会变成“各自为战”。
真正有效的沟通,该像健康的血液循环: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清晰传递,让班级目标、规则被每个人理解;也要有“自下而上”的畅通反馈,让个体声音能被组织听见;更要有“平行之间”的主动联结,让不同角色在协作中形成合力。就像血液既能输送养分,也能带走废料,沟通既能凝聚共识,也能化解矛盾,让班级这个“有机体”始终保持活力。
2.管理若没有制度,再精巧的架构、再热忱的执行者,也终将陷入混乱——今天凭经验决断,明天靠情绪处理,看似灵活的“随机应变”,实则是对公平的消耗、对效率的拖累。
专业的管理,从来不是“人治”下的“一言堂”,而是“制度治”下的“共遵循”:它让权责边界清晰,避免“多头管理”的内耗;让奖惩标准明确,杜绝“亲疏有别”的偏颇;更让每一步决策都有章可循,让管理从“凭感觉”走向“靠规则”。
3.提醒是及时纠偏,避免小错变大;警告是明确底线,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处罚则是最后的约束,让学生为行为承担合理后果。处罚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就像医生治病,开刀是为了去除病灶,术后的调养与康复才是回归健康的关键。如果罚完就算,学生可能只记住了“被惩罚”的委屈,却没明白“为何错”“如何改”,甚至可能滋生抵触情绪。唯有跟进教育,帮学生理清错误的根源;再给予鼓励,让学生看到改进的希望,才能让“处罚”真正成为成长的转折点。 4.教育的“成效”从来不是线性的“投入即产出”,而是一个充满变量的成长过程。承认它的复杂,放下对“捷径”的执念,反而能让我们更专注于教育的本质——用真诚换真心,用智慧引方向,在尊重差异、持续探索中,陪伴每个生命慢慢长成自己的模样。这或许不够“高效”,却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 5.人对评价的在意,本质上是对“被认可”的渴望。正向的评价,像无形的指挥棒,悄悄校准着每个学生的行为方向。当评价聚焦于责任,班级会多一份担当;当评价鼓励着包容,班级会少一些摩擦;当评价看重成长而非完美,班级里会充满试错的勇气。反之,若评价只盯着分数、只苛责不足,班风可能会变得功利或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