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新采192:缁衣·“过得去”还是“过得硬”

《礼记》新采192:缁衣·“过得去”还是“过得硬”

关于“为学”,于今天而言,有着详细的细目划分。就领域而言,有德、智、体、美、劳之分,就类别而言,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分科而言,就更加的繁复了。文理分科之下,又有数学、地理、政治、历史、化学等细目上的不同。这种种的划分,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看来,用“则以学文”四个字就全部涵盖了——这一切不过是在“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基础上的“则以学文”罢了。没有前者作为基础,学不学这个“文”都不重要。

回到孔子时代,自然科学领域可能会少掉不少的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繁复恐怕简单不到哪里去。不消说复杂的,如果沿着“向外求”的思路去求学,最终必然如庄子所言“以无涯随有涯,殆矣”——以人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涯的各种知识,最终必然陷入到力所不逮的怠惰境地。据说少年王阳明,用这个思路去“格”竹子,枯坐在竹子面前三天三夜,最终以吐血病倒而收场。圣贤如王阳明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

以《礼记·缁衣》中提到的“君臣”关系而言,要处理好“君臣”关系,是不是一门学问?倘若逐条列出处理好“君臣”关系的宗旨、注意事项、具体案例来供人学习,是不是汗牛充栋、罄竹难书的?即便是把这汗牛充栋、罄竹难书的“教程”都老老实实记下来、烂熟于心,恐怕也只能勉强做到“过得去”,真遇到一些“教程”中不曾提及的情况,可能还是会出状况。

“大道至简”——有没有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办法呢?

齐景公当年曾经向孔子讨教“为政”的学问,孔子告诉他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够简单了吧?真做到时,在“君臣”关系这一问题面前,便不仅仅是“过得去”的问题了,绝对是“过得硬”的高手。

孔子的“八字真诀”有两层意思。一是各自做好自己该做的,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二是君臣如父子,有时候君臣本身就是父子,因此向“父慈子孝”上去求“君礼臣忠”,哪里还会出别的幺蛾子。齐景公当年就讲,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是国库充盈、五谷丰登,没准我也会沦落到被饿死的地步。

千万不要笑话齐景公是个“吃货”,这实在是“接班人”遴选与教育时需要面临的第一问题。

认真读读《礼记·缁衣》,或许我们才会体会到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价值,用一个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将原本是对立的人和事物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凡事仅求“过得去”时,常常会过不去。当我们真正从根本上去求“过得硬”时,没准能找到更为简易的解决方案。

(一)原文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子曰:“有国者章义瘅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陈》曰:‘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二)白话试译

孔子说:“居上位者若能表里如一使臣民望而明其心志,居下位者若能言行有度使主上知悉其所为,则君主不猜疑臣子,臣子不困惑于君主。《尹诰》有言:‘商汤与伊尹,皆怀纯一之德。’《诗经》云:‘贤德君子,仪容庄重无差池。’”

孔子说:“治国者当彰明善道惩戒恶行,以此展示对淳厚民德、敦厚民风的期待与重视,则民心自然专一不二。《诗经》云:‘恭谨奉职守本分,亲近正直树德馨。’”

孔子说:“居上位者若行事多疑,百姓便生困惑;下属若难以测度,君主必多劳苦。故治国者当彰显良善以正民风,慎防恶行以制邪僻,则民心自明。臣子仪态端方,不尚虚言,不援引力所不及之事,不苛责智所不达之理,则君主可免劳苦。《诗经》云:‘朝令夕改政无常,百姓劳苦不堪言。’《小雅》亦云:‘群臣不尽忠职守,徒增君王忧患深。’”

孔子说:“政令难行,教化不成,皆因爵禄赏赐失当难劝善,刑罚惩戒失度难警恶。故执政者不可滥用刑罚、轻授爵禄。《康诰》有言:‘用刑贵在审慎严明。’《甫刑》亦云:‘施刑须合道义法度。’”

孔子说:“大臣不受倚重则百姓不安,此因忠敬之心不足而富贵已逾本分。大臣不能尽责,近臣便结党营私。故当敬重大臣,因其为民表率;当慎选近臣,因其导民方向。君主不以小臣谋议大臣,不以远臣论说近臣,不以内廷干预外朝,则大臣无怨,近臣不嫉,远臣不受蒙蔽。叶公遗训云:‘勿因小臣之谋而败坏大臣之大政,勿因嬖妾之谗而嫉恶庄正之后,勿因嬖妾近侍之谗而嫉恶庄正之士之为大夫、卿、士者。’”

孔子说:“执政者不亲信贤才而偏爱佞幸,必然导致百姓失去所当亲附的,教化因而陷入混乱。《诗经》云:‘求贤若渴急相召,既得贤才却轻慢。’《君陈》有言:‘未见圣道时,自谓不能见;既见圣道后,仍不能实践。’”

孔子说:“小人溺于水流,君子溺于口舌,执政者溺于民怨,皆因轻忽所致。水性柔近人却可溺命,仁德平易却难真心亲附,空言繁费易出难收,如渊溺人;百姓处闭塞而怀敝帚自珍之心,当敬慎待之不可轻慢,否则便会沉溺于轻忽、慢侮而不自觉。故君子处世不可不谨。《太甲》云:‘不要违背天命,以自取覆亡。犹如猎手张弓搭箭,要瞄准猎物、审时度势才好放箭一般。’《兑命》云:‘口出妄言招羞辱,甲胄存库防战事,礼服深藏待贤者,干戈动用思己过。’《太甲》又云:‘天降灾犹可避,自作孽不可逭。’《尹诰》云:‘伊尹自夏都辅商,夏桀虽承天命却失德亡国,君臣同德方能有终。’”

孔子说:“百姓以君主为心,君主以百姓为体。心志庄重则躯体安泰,心神肃穆则容貌端敬。心有所好,身必趋从以安之;君有所好,民必效行以就之。心可因身保全,亦可因身损伤;君可因民存续,亦可因民覆亡。《诗经》云:‘昔有贤相言清明,国安城固民生宁。今谁执掌国政事?不能正己徒劳民。’《君雅》有言:‘夏日苦雨民怨暑,寒冬凛冽民怨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