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征房地产税的目的:金融风险控制,财富分配公平。
第一,房地产税是一种长期宏观调控手段,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房地产税主要从调节分配,控制公共风险,而不是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考虑的。
一来,大城市高房价已经开始对产业有挤出效应,导致产业外移或者服务供给稀缺、昂贵;二来,高房价给大城市造成了过高的进入壁垒,年轻人没法安居乐业,造成社会摩擦;三是高房价使得贫富差距拉大。
现在居民部门财富累积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城市房地产,房地产金融化、资本化的趋势加深。而资本是天然有马太效应的要素,这也会加大城乡的,以及城市内部的财富水平分化。
所以,从2016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就变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并设立了三个目标:
第一,在宏观层面控制金融风险——要安全;
第二,在中观层面协调资源配置——要均衡;
第三,在微观层面调节分配方式——要公平。
可以说,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政策,严控杠杆也好、限购也好,不管最后实际效果如何,但从初心来讲,都是以这几个目标为出发点的。
但是,这些政策大多是短期政策,监管层更希望有一个“长效机制”能完成这些任务,因此“房地产税”作为重头戏,一直在被关注和讨论。
就像第一讲说的,2021年是我们从经济转型到社会转型的开始,共同富裕、民生为先、稳定规范,成为强诉求,房地产税也借此往前推进了实质性的一步。
房地产税征收的潜在成本:小税种,大问题
所以,房地产税试点的扩大推出,仍然是为了金融安全和分配公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收手段”。
从长期来看,房价和房产税的关系就要回到“买房子买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了。其实,砖瓦水泥一点都不值钱,值钱的是房子所代表的“城市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城市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交通便利、多元文化)和城市增长前景(职业财富上升通道)。
所以买房,其实你买的是城市的增长和公共服务。因此,当你问某某城的房子还能不能买的时候,就应该直截了当地问自己,你认为这个城市的增长前景,公共服务有潜力吗?如果有就行。这个和我之前讲过的房价逻辑一样。
这是一个普适逻辑,不随什么其他而变。
接下来看短期。短期,房地产税要干什么?要干“分配公平”的事情。
由于很多历史原因,目前中国房产的分布确实是存在一些不均衡的状态,一方面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另一方面有些人手里又持有很多套房。所以,房地产推出的目的就是要让后面这部分人的持房成本变高,尤其是大面积的豪宅的持有成本,持有越多现金流压力越大,所以一定会出现抛盘的情况。
因此,在试点城市,房地产税出台(出台预期)会让二手房的供给增加,供给增加,买房的人开始变得犹豫,短期需求下行,双管齐下,对二手房市场形成价格下行压力。具体压力的大小,城市和城市会非常不同。
之前那些现金流不充裕但拥有多套房的群体越大,新供给就越多,新进入的人口就越少,新刚需也就越少,这些地方,二手房市场的冲击会更大,消化时间会更长,而且还可能传染到新房市场。反之冲击越小,冲击的时间越短。
换句话说,在房地产税的影响下,房产价值的逻辑跟去年和前年课程里讲过的一样,而且大城市的胜利只会更加凸显。
但是,这里又要注意了,那房地产税试点的推进对房产的价值会有改变吗?有,因为房子的资产属性。
房地产稅是一个去房产资产属性的方法,政府希望通过这个税收抑制“房产资本增值过快”的趋势,换句话说,之前20年我们将房地产作为最大、最优的资产配置的模式会被改变,想通过“我躺着多买房”就完成资产保值增值的路径会被卡得更死。所以,未来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转向金融资产。
好,本篇涉及了宏观、税收和城市化等各种重大问题。我已经尽量加快语速以便容纳更多信息,但10多分钟仍然只能给你讲个大概框架和结论。今天我在自己公号放了三篇相关课外阅读,都是我读了很多遍然后深入思考过的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