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并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有利于学生对近似数意义的深入理解,更容易体会到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程度的近似数,通过“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和方法,从而能正确地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但是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差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安排让学生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总结出以下两方面的改进方法:
(一)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新课的开始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共有多少人口吗?先估计一下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认识近似数,再通过班级人数这样一个准确的数字与近似数对比,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认识到生活中常用近似数表示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沟通新旧知识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学生对于四舍五入法并不感到陌生,已经知道小于5就舍去,大于5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1,但是不能完整给予表述,而这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明确四舍五入法的具体含义,并根据具体的要求利用四舍五入法来求近似数。在这节课中四舍五入法并不是教学的难点,难点在于理解“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这个具体要求上,这是因为以往经验没有涉及“尾数”的概念,所以学生会产生理解上的不足。因此要在教学中,通过复习求万以内的近似数,让学生回忆“四舍五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