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想着还有三年半就退休了,这期间也不会再晋级,就没了出书的打算。其实原本也没有出书的打算,因为自觉没那本事啊!可是听了今天研修班里的讲座和讨论,自己的心情还是起起伏伏。
出书,在我的心中一直是高大上的存在,一般人哪里出得了书呢?不说那些大作家、大教育家、大专家们,单单是这次教育行走会场上见到的那些新书的作者们,哪一个简单呢?都很厉害啊!像我这样普通的老师,教学没专一的特色,荣誉也不多,在教育体制内感觉拘束却也不敢旁逸斜出,虽努力工作却也仍是普通人一枚,哪里有出书的资格呢?像我这样淡然的人出书做什么呢?可是今天听了彭峰老师的讲座,我却发现自以为淡然的我在看待出书的目的上还是功利了。
对于出书,彭峰老师怎么说?
“出版一本书,是对过往设计和实践的总结。
“出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持久的思考。
“没有什么比出版一本书更有意思、更有成就、更有意义的。”
听彭峰老师讲他的生命经历,教育经历,一路听来,至此,我才明白了出书的真正意义:对过往的总结,持久的思考,再加上教育行走中那位校长说的“你的经验有利他人,值得推广”,这才是出书的意义,至于功利,有所捎带未尝不可,或者为了功利能实现以上三点也是功莫大焉。于是,我看到了出书的价值。只是怎么才能出书呢?
对一个想出书的人来说,出书是形式,有内容才能谈形式,没内容你拿什么出书?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写什么内容呢?怎么写呢?对此,我想彭峰老师的这几句话都可以给人启示:
当心系他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内心升腾起的自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老师,你发自内心地关心儿童,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寻找写作的主题,要遵从内心的兴趣、渴望,要关心人的童年,要走向未来的模样。
作为老师,写的内容自然是与专业有关,与教育教学有关,但真正能打动人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真真正正地热爱工作、心系儿童、发自内心的关爱儿童上,爱在这里,兴趣也在这里,渴望在这里看见自己,渴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你才能不顾一切地去做些什么。而我,在这方面恰恰还不够。我只是认真而已,只是喜欢坚持一个“凡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好它”的原则与信念而已,至于热情,我还远远不够。所以当彭峰老师说“写作是真性情的完整流淌”时,我觉得我的所做其实是缺乏真性情的,我只是认真地“做”,但还没用心地“悟”,所以还不能写出点深刻的东西。
张文质老师和彭峰老师都说出书是要有自己的主题的,但我觉得还要有自己的主见。而我从不敢有这个心,就是我的教学还没真正做到“有爱、遇见自己的主题写作”,所以我一直没有治愈自卑和畏缩的行动。在彭峰老师讲座的过程中,我想,我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坚持的思想就是学生必须多读,多读书,多读书才能打好学习的底子,可是我只是口头上这样教育学生,行动上我并没有时时注意给学生提供这个机会、培养这个习惯,现在的我正在尽一切努力去实践这一点。要不接下来的日子我就照着这个想法一直走下去,坚持下去?想到这,我内心情绪高涨起来。
可是,在下午文质老师回答老师们的问题时,我的情绪一下又落了下去,因为文质老师把许多老师想到的主题都给否定了,还说到语文出书的种种难处,说语文不容易出书。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局限于自己教学的一亩三分地,对现在外面的语文教学到了什么情况一点都不了解。我想的课题想做的事说不定别人已经做了呢?所有的研究都应该站在已有成果的肩膀上再进一步,而我所做的说不定还够不到他人已有成果的肩膀呢!想到这些,忽然心里又没了希望。
此时此刻,打字的手指在随着思绪翻滚。在这里写,我不喜欢用语音输入,就是希望能边打字便整理思绪。慢一点,我想呼唤出我心里的那个主题。我的主题在哪里呢?我做了那么多,哪一项可以作为我的主题呢?但是没有,还没有。
算了,先不管了吧,先用心付出去坚持做好我当下正在做的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吧!这正是我的学生现在所缺少的兴趣和习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边做边写,说不定就在这写作中实现让不完美的生命走向完整的过程。
出书不出书先不说,三年的坚持打卡已经让写成了习惯,工作的事,细细做慢慢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