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儿时感觉了……”我总是调侃:“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说明你长大了、成熟了。”其实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个人以为这背后有诸多原因。
过去物质匮乏,过年和平时吃的、穿的等都不一样、都有差别,特别是小孩子们,过年吃得到的东西平日里想吃也得熬到过年才能吃上;这种对比的过程就是年味凸现的过程。而现在物资丰盈,平日里想吃啥就能当即到嘴边,可以说过年和平日里没什么两样,甚至到过年时反而不想吃大人备办的那些年货了,因为平日里随时可以吃到过年时吃的食物。
(一)
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春节文化的缺失。这里所说的“春节文化”主要包括春节期间的一些民俗民风、当地政府或者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活动。而这些民俗名风、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从大的范围来看各地有所不同;从小范围来看,相同点相对来说要多一些。比如除夕这天吃年夜饭,年夜饭里要有蒜苗表示“来年凡事会计划有打算”、要吃鱼表示“连年有余”……大年初一吃汤圆、大年初二吃粑粑丝饵丝等等这些风俗可能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而春节期间的一些祈祷活动在形式上各个村寨又略有不同。比如春节期间供奉山神,山村里主要是到村子里统一修建的山神庙(所谓的山神庙也就是在村子旁用四个石头砌起来像个门洞样子的东西)里供奉,而坝子(坝子就是相对平坦一些的地方)的村寨因为人家多没修建山神庙,就会各家在自家大门口面对大山的方向供奉。当然我们山村里还会到村子的龙洞供奉龙王庙(龙王庙的样子跟山神庙差不多,也是用四个石头堆砌起来);而坝子里的村寨近年来好像就没有这一民俗,不知道是一直都没有这个民俗,还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吃上自来水、很多龙洞已不出水的缘故,也许都是原因吧。并且山村里供山、供龙都是大年初一、初二连续供两天的。供奉的时候还要尽量赶早,表示新的一年“凡事赶早”,也表示一家人勤劳、有善意。用老人的话说,大家都去供奉神灵,而神灵的胃口毕竟是有限的,只有赶早去供奉各种神灵,神灵才会吃你供奉的东西,也才会保佑你这一家人;如果供奉得迟的话,神灵已经吃饱了,它就不会吃在后供奉的东西,保佑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由于生活的艰难,小时候过年家里也没有什么年货,比如过年也杀不了鸡、买不了鱼、鞭炮等,所以从记事到弱冠,在母亲的教诲下,每年的春节跟随母亲早起在村里争个“供山、供龙第一”,成为我儿时春节最大的幸福!弱冠参加工作以后,也就不在乎供山供龙是否是村里最早的,春节都睡到太阳升起一竹竿;时至不惑之后有一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再次跟随耄耋母亲早起煮汤圆然后去供山,供山回来后母亲亦然问曰:“第一否?”答案是肯定的!霎那间思绪万千,儿时的感觉不免油然而生!当时心想:“如果这是人生的轮回,但愿这种轮回能持续很久很久……”
(二)
由于生活的艰难,于我而言,自小对年味的最大感受没有集中在买新衣服、压岁钱、放烟花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现在想来,对年味的感觉主要聚焦在大年初一、初二供奉山神、龙王以及在这些供奉过程中烧香时四处飘散的青烟和那股浓浓的气味,除此之外,浓浓的年味就是大年初二吃粑粑丝或者饵丝的汤。关于大年初二吃粑粑丝的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是我独有的记忆,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杀不了年猪,大年初二吃粑粑丝或饵丝的汤所用的“核心材质”都是亲戚给的;我所说的汤的“核心材质”也就是里面用到的豆腐肠。每年大年初二,姐姐和妈妈天不亮就起床,就用亲戚给的豆腐肠切成条状,在油锅里煎一下,记忆中有时还把蚕豆芯、蒜苗也放到油锅里煎一下,然后放入适量的水,肠子、蚕豆芯快煮熟的时候,再放入豌豆尖等,吃粑粑丝的汤就做成了。这样的汤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让我天天吃都吃不够。之所以认为是我独有的记忆,因为我在想,由于家里杀不了年猪,过年杀不了鸡等等,大年初二才吃这样的汤,而其它家大年初二可能并不是吃这样的汤。结婚后,妻子一开始的几年也不是这样做汤,于是我更加认为这个“年味”也许是我特有的记忆。
直到几年前,大概也就是我3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到同事家闲聊并在他家吃晌午,大家就在商量着吃什么的问题,主人家就说吃粑粑丝,我就说那做汤要怎么做怎么做,我说的就是我每年大年初二的做法,同事就问我“是不是过年吃的那种汤?”此时我才搞清楚原来也有人家过年是这么吃的。但我还是确定不了这到底是不是很多人的“年味”。还有一次,在堂弟家闲聊,由于堂弟的妻子是外县人,堂弟就聊到他的妻子大年初二做汤的时候没有做对,他说他告诉妻子:“老人就留存下来每到大年初二都是用肠子、蒜苗、蚕豆芯、豌豆尖、丕菜根等做成汤,你怎么能做成别的……”此时我才坚定了每到大年初二村子里的其他人家也是这样做汤。心想,也许很多地方的人也有这个民俗吧。
无巧不成书,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过年的时候我都跟朋友聊到,按大年初二做汤的方法去卖早晚点,应该有很多人喜欢吃,生意应该好的;只是有个缺点是汤里的蒜苗、豆尖等时间放长后会发黄。果不其然,今年我在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外甥女就告诉我,我们镇里有一家就是这样做的,他的铺子名叫做“老食堂”。当时我就说等什么时候去吃一次,看看好不好吃。只是到现在快一个月了,我还没有去吃,虽然经常从这家“老食堂”的门前路过。今年春节期间也有朋友在微信里晒出来老公做的汤好吃,我看了图片,材质也跟我说的一样。至此,我才坚信大年初二那样的汤是很多人的记忆,至少是我们这个地方很多人的“年味”之一。
我觉得这样的“年味”就是最好的“春节文化”吧,至少是最好的“春节文化”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