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思】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时下,学习成长蔚然成风。
不管是在家的、在校的、上班的,都在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周围兴起了一股打卡风:早起打卡、健身打卡、跑步打卡、阅读打卡、外语打卡……只要是想得到的领域,都能找到打卡阵营。
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日拱一卒,既能看到努力的轨迹,又能增强行动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标平摊为每天的小任务,看上去既轻松又无痛苦,成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总有哪里让人感到不对劲。读者“阿健”就有这样的困惑,他在咨询时表示:“我为了学习,建立了5个打卡计划,天天坚持,但是,如果某个打卡计划一旦中断,我就想把它扔到一边,不愿再继续了。”
是他太贪心了?还是他有完美情结?都不是。事实上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一个隐蔽的心理机制。为了看清它,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朋友圈里打卡的人,虽然他们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劲儿,但最终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卡只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欢娱盛宴,无须多日,他们就会出现在另一轮打卡活动中,或是无疾而终了。
当然,这样说肯定会让很多正在打卡的人不高兴,但先别生气,请继续往下看,我会给出合理的解释,也会提出更好的办法。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打卡,只是有几种情况我们必须学会区分。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微信运动”大家都知道,这个功能可以让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数显示在排行榜上。不排名不要紧,一排名,有些事就变了。不管之前爱不爱运动,人们都开始冲进大街小巷、公园码头,甩开膀子走了起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抵挡不了他们的热情。这乍一看是好事,每天的排名激发了人们的运动热情,既能健身又能社交,多好啊。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因为从开始排名的那一刻,人们的锻炼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移:原先纯粹是为了身体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美好,现在却是不自觉地为了自己的成绩在排行榜上更好看,甚至有人还专门为此去买设备或用软件“刷”步数。
打卡活动也是如此。一开始,人们的行动动机全都出于学习成长本身,一想到自己今后能够轻松早起,享受美好时光;锻炼塑身,拥有美好身材;热爱阅读,成为博识智者……就顿时信心满满,动力十足。出于这种目的,打卡更像是锦上添花,即使不用任何意志力支撑,人们也能持续行动。然而打卡一旦开始,任务心态其实已经锚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等到意志力难以为继时又该怎么办呢?直接放弃?那不等于告诉大家自己不行吗?多丢面子啊!
为了不陷入痛苦,我们的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主动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并不难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了吗?”“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为什么不选这个轻松的,而非得选那个难的呢?”
这就是大脑“解释系统”的逻辑,虽然很荒谬,但强大的天性会迫使理性这样解释,而有的人还真接受了,于是有人去网上购买刷步神器,坐在家中就可以让自己运动步数名列前茅;有人早上5点闹钟一响就在早起群里打个卡,然后倒头继续睡;有人翻开书,拍张照,然后将照片发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读过书了……
这些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也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阿健同学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已经转移,所以疑惑为什么一旦打卡中断就不愿继续行动,因为他关心的是让打卡纪录保持完整,而不是让学习过程保持完整,其实对于学习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些“中毒”更深的人,他们的学习动机转移了,甚至连学习的目标也转移了。他们起初还记得做某件事的意义,比如知道学英语是为了与外国人流利地交谈,但时间一长,目标就被简化为每天背20个单词,于是他们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打钩,却忘了所学为何,从此陷入为学而学的境地。
==================================================================
【【不管是在家的、在校的、上班的,都在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己。 】】 这种现象 其实并不常见。只存在一部分人身上。大多数人只是口头上学习,并非用行动去提升。 另外我个人的判断标准: 我习惯看一个人的时间表,然后对比现实的安排。还有其输出的文档这两个维度。所以很好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学习者。
【【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日拱一卒,既能看到努力的轨迹,又能增强行动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标平摊为每天的小任务,看上去既轻松又无痛苦,成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
这个观点赞同。这是方法论的问题。
形式上没错,但是要注意原理和步骤上的细节。
第一步 知道其原理,这么做的原理是 福格行为模型(场景锚点+动作-激励)
第二步 并非单纯的分解,如果没有分解到动作意义是不大的。
比如很多人的目标定在早起。这件事情个人其实觉得目标本身就有问题。
其实谁能够控制自己 【清醒和不清醒】之间的状态呢? 如果按照目标分解是
当我听到闹钟响起以后,对自己说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要马上离开床。离开床后 和自己说声YEAH!
第三步 锚点的累加
这一步其实是打卡的产生。打卡的这个动作,是方便建立第一个锚点。因为这动作非常的清晰也简单易行。但打卡的锚点,是其他累加锚点的基础。
锚点一: 当我把毛巾晾到烘干架以后(锚) 我要走到书桌前面,打开手机,在群里发每日一思,然后和自己拍个手。
锚点二: 当我把每日一思发在群里以后(锚) 我会打开每日一思的文档,开始在当下提出3个问题。然后我会喝口喜欢的茶。
(以上举例)
想说明的是,虽然也是分解,但是分解的方式不同,会造成非常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