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我去了,从此你们好自为之吧!
从此赵盾在家里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在族人的眼中,他的沉默是权威的表现,他的寡言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沉默寡言是因为自己穷尽一生追求的东西,已经在他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而他的生命,也将随着这日渐老朽的身躯,一同在流水般的日子里逝去。
如今,他比往日更加勤勉,几乎每天都一整夜一整夜地不睡觉批阅奏本,每天天不亮就做好上朝的准备,一下朝就与几位公卿商议国事。所有人都赞美他,钦羡他,但也无法让他的内心得到一点安慰。
不久,周天子匡王崩,其弟瑜立,是为定王。
周天子的死死生生,对于众诸侯国来说,早已无关紧要,他们当中没有人野心勃勃到想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至尊,毕竟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再把周围的小国拢一拢,就足够满足自己的日常欲望了。晋国如此,其它诸侯小国更不在话下了。
只有楚国始终存有雄霸天下之心,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兴师伐陆浑之戎,扬兵于周之疆界,想以自己强大的兵力威胁天子,与周分制天下。
周定王使大夫王孙满往楚营中,以九鼎之喻问于庄王,庄王自惭自己无德而欲取天下,故而退兵。
庄王虽未能取天下之尊位,但回楚仍怀一飞冲天之志,整理内政,励精图治,既然不能与周王室分鼎中原,那么凭着楚国的实力,在中原多拿下几个依附国,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很快,郑国传来消息,公子宋与公子归生弑杀郑灵公,推举逆公子坚即位,是为襄公。楚庄王得知,立刻出兵伐郑,想借此机会让一直在楚晋之间摇摆不定的郑国,彻底臣服于楚国。岂不料,公子宋与公子归生得知楚要伐郑,赶紧遣使往晋求好,约定若楚来伐,晋出兵以安定郑国。
郑国主动求成,赵盾并不意外,郑国在晋楚之间一直摇摆不定,当时穆公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嗔怪晋国贪赂而不讨伐弑君的齐国,以此为由弃晋附楚,不料如今自己国内也发生了弑君的事件。
又是因为弑君,赵盾听见这两个字就烦死了,他把这件事让其他公卿去处理,另一方面,他感觉的身体似乎已经被掏空了。
只因赵盾日夜操劳,身体一日一日越来越衰弱。赵朔屡屡劝父亲,晋国如今国内清平,四方安定,何必如此操劳,然而任凭儿子或其它人苦苦劝说,赵盾全然不听,因此不到两年,身体已经几乎全部累垮掉了。
现在他躺在榻上,已经动不了,只有眼睛还能轻轻地动一下,他扫过跪在床边的子弟,眼睛停在儿子赵朔身上,想抬抬手,却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赵朔已经泣不成声,他多希望父亲多活几年,贵为国相,父亲享受天伦的时光太少了,他每天从家里到朝里,从朝里到家里,几乎每一寸光阴,都用到了国家的事情上。他多希望,父亲至少抱上孙子,听见孙子喊几声爷爷,享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才算得上完满吧?
听着儿子的哭声,赵盾又看了儿子赵朔一眼,眼神却不可遏制地越发黯淡空洞,生命正从他身体的最深处流出,他更虚弱了。
赵盾已经听不见身边的亲人们的哭声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他很累,但是他的眼前却不断飞闪过自己曾经历过的往事:与母亲坐着马车到了赵府,被所有人尊为赵府嫡子,他天资聪颖,父亲赵衰极其喜爱他,常常亲自教他读书治国之道,他少年得志,得到太傅的推荐成为国相,成为国相之后他从来不曾休息过,为国家、为家族,他不曾松懈过半分……
如今,他是该走了吗?他早就想离开了,因为那个“赵盾弑君”的记载,那一根竹简已经将他杀死在史馆的那个午后。
那么安静的史馆,真的很适合安静地死去呢……
赵家的子弟好像都在围在自己身边了,但是他听不太清楚,他们好像在哭,好像在喊他,无所谓了,他把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荣耀与财富,扩大又再创造,足够这些子弟们当个太平官一直到老了。
可是,周王室如此的疲弱,晋成侯眼看也活不久了,将来呢,将来这些子弟,是否又足够的能力,支撑起他和他的父亲给他们留下的这份荣耀与家业呢?
他把时间都花在国事上,是不是错了呢?怎么以前就没想过,多花点时间,在子弟的教导上,尤其是对儿子赵朔的教导上呢?如果能等到朔儿的孩儿出生,他一定要好好教导小孙子,让他或他们成为赵家的希望,但是,他再也等不到了。
对了!还有屠岸贾,他突然想起这个人,呼吸急促地抽了一下,他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他是不是应该当时听赵穿的,杀了这个人?但…来不及了,他要走了…
唉,怎么要离开了,才突然发现,人生,好像怎么选,都是错……
赵府的房顶上、院内外的树上,停满了乌鸦,都静静地看着赵府。不一会儿,府内传出了悲哭声,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