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拜读了陶老的《活的教育》,文章提出教育可以分为三部: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首先我们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
读完《活的教育》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的学习啊。
先生的“活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被倡导和学习,他说要“用活动教室教活的学生、拿活的教材教活的学生、活选教法教活的学生;活设情景教活的的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这才是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