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谭问了我一个问题:
“骚,你说为啥现在的人都懒得发朋友圈了呢?”
“那你为啥要发朋友圈?” 我问道。
“记录自己生活呀!看到别人给你点赞、评论、留言,这种感觉难道不是很爽?”
“你平时发朋友圈都怎么发的?”
“呃,那不得挑几张好看的照片,然后认真地P一下,然后还得网上找找文案,精雕细琢一下最后发表...”
“点赞的人多吗?”
“多啊,有时候连小美也给我点赞,美滋滋的。”
“你觉得他们很关注你?”
“应该挺关注我的吧,圈里互动那么多。”
“那最近广州疫情病例上升,你的那些好友,比如小美,有没有私信慰问你的情况呢?”
“这个嘛...还真没有。”
“老谭,大家关注的只是你在朋友圈里的人设,对于90%以上的人而言,你的生活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你所发的喜怒哀乐,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
“...”
“况且,你每次发圈时的文字是不是代表你的真实生活状态呢?”
“啊?”
“你上次明明还在我面前抱怨说深圳的海边一点也不好看,转眼就发了条朋友圈赞美海天一色。”
“哎呀,社会人嘛,戴面具噻。”
“那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你?”
“...”
“因为很多人和你一样,但他们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了厌倦,于是选择不发。”
“别说了。”
“有些人是觉得自己的情绪重心偏向了虚幻的网络世界,想把更多精力留给现实生活。”
“还有其他的?”
“有些呢,是实在不知道发什么,无东西可发,那这种确实挺苍白的。”
“天啊,那我以后还要不要发啊?”
“发不代表就是炫耀,不发也不代表就是低调,这是你自己的生活选择,不必顾虑太多,你觉得值得发,那就发呗,人家不感兴趣的自然会选择屏蔽你。”
“希望小美不会屏蔽我。”
“期待你的朋友圈出现小美。”
“老铁,借你吉言。”
其实对于发朋友圈这件事,蔡康永有着以下的解读:
对于那些不发的人,蔡康永的期望是这样:
活在朋友圈的人,生活未必丰富多彩,有些只是如饥似渴地打造绚丽多彩的人设,现实中或许早已满目疮痍。
从朋友圈消失的人,生活也未必糟糕,他们可能只是把重心调回了现实,在努力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之前看读者,有这么一段话很经典:
“朋友圈只是我们抒发情感的一个窗口,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全部;
真实的生活一定是残酷的,平淡的,无趣的,当然也会有美好;
你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讨好或迎合别人,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拒绝朋友圈的假精致;
希望你是真的过得好,不是只在朋友圈里,看着不错。”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