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之前端木赐(子贡)询问士,孔子告诉了他士的三种层次;仲由(子路)询问士的时候,孔子却说彼此互相切磋、态度和悦。
首先来看能够互相切磋,说明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是更重要的是,有可以为自己指出不足的人,有可以接纳不足的心,有可以改进不足的行为。
一个人难免会犯错,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未必发现自己不足之处,或者虽然发现却无从下手。
倘若有人愿意指点,往往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即使无法从中获益,也是一份难得体验。
更关键的是,有人愿意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并盼望见到更好的自己。
而这的前提,就是能够接纳他人意见、付诸行动。
倘若他人的意见不过是只到了耳朵,而没往心里去,那和没说没有区别,更别提为此付诸行动。
反过来,只有愿意聆听他人、并表现在行动上,才会鼓励他人继续向自己进言,也才会见识到更好的自己。
同样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发现他人的不足,也能够向他人建议,也足以说明个人平行高尚,而非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那类人。
当然,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他人的意见并非全是有益,能够分清利弊,取长补短,还需要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孔子看来,能够彼此交换意见、并接纳他人意见的人,就是士。但是,为何不同的弟子,会给出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