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常思考:如何让严谨的数学课堂充满温度?如何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幸福?王薇华的《幸福力教育》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教育视角,让我意识到幸福力不仅是个人的生命课题,更是教育工作者传递给学生的珍贵礼物。
书中提出,幸福力是可培养的能力,这一观点与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数学学科常被贴上“枯燥”“抽象”的标签,许多学生因畏难情绪而对数学望而却步。然而,若将幸福力的培养融入教学,便能打破这种困境。积极情绪是幸福力的核心,在课堂上,我开始尝试用故事化的方式引入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加减法”时,老师可以将知识点编成“数字王国大冒险”的故事,学生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原本紧张的计算练习变成了充满趣味的闯关游戏。当他们成功解题时,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正是积极情绪带来的幸福体验。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传递幸福的桥梁。书中强调,真诚的倾听与理解是建立关系的关键。过去,我总以“严师”的形象自居,课堂氛围略显压抑。读罢此书,我主动改变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在课后,我会蹲下身倾听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困惑与想法;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引导。一次,有位学生因计算总出错而沮丧,我与他一起分析错题,用“小侦探找线索”的比喻鼓励他,最终他不仅克服了困难,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这种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了温暖的成长乐园。
书中提到的“心流体验”也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数学中的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长度、设计校园平面图等,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索。当他们专注地用直尺测量、认真地计算数据时,我看到了知识与幸福的完美融合。这种投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让他们在成就感中感受到幸福的力量。
幸福力教育还教会我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学习节奏,我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我设置阶梯式任务,让他们在逐步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提供拓展性题目,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看到学生们在各自的节奏中进步,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带来的幸福。
《幸福力教育》让我明白,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幸福能力的沃土。未来,我将继续以幸福力为导向,用积极的心态、温暖的关怀和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与幸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幸福的滋养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