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1、常见的伪学习有哪些?
“以下是4类常见的伪学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儿。
第一类伪学习——追逐各类“干货”,无论干货的表现形式是20分钟音频、10分钟视频,还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维导图。
第二类伪学习——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地觉得听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会变牛,而且也没有能力辨别那是真“大神”还是“跳大神”的。
第三类伪学习——崇拜各种“新知”,最喜欢《失控》《从零到一》《人类简史》《大数据时代》这样高屋建瓴的图书,看到“你从前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都是错的”这样的标题就赶紧打开,碰上从量子力学开始讲创业,或者从脑科学出发谈沟通的文章,能兴奋得浑身发抖。
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对这类人来说,勤奋、坚持,以及读书、听在线课程的数量本身就是意义。有人奔波于各个社群,有人参加各种训练营,有人立志一年读50本书,有人坚持每天打卡背单词……”
反思自己,就属于第四类伪学习者,经常看到一本书不错就赶紧下手买了,看书的速度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最后书架上好几本书还没有拆封。
参加了有几个课程,说实话,当时听课还是觉得很有益,客观说花费是值得的,但是自己没有学习致用就有点可惜了。
而且一年下来,读的书不少,听的课不少,量上去了,时间花费了,效果没上去,为什么呢?
读书的方法不对!
那什么是对的方法?
别着急,作者后面会给你答案。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基本上是填鸭式教育,或者很多时候考验的是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这两种能力对于我们应试教育是够了,但是进入社会,社会不会给你一份背后有标准答案的试卷,我们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学习,即使是像在学校一样傻傻的努力也见效不明显了。
学校只有不超过10类科目,还有老师带你划范围,而社会上的学问可不是仅仅这么几科,我们仅仅理解并记住这些也没什么卵用了。
于是很多人感慨:“明明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怪书吗?
要怪只能怪我们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吧。
2、正确的学习方法论是什么?
“第一,它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那样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大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它就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第二,这种方法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第三,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作者提出检验自己是否是有效学习的方法,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1、自我导向
2、关联经验
3、强调实践
4、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5、内在驱动
越是符合这五条公理,学习越是有效。
学习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只有轻松愉悦的事情你才能坚持,学习应该是可以为了让自我更好,用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这个时候动力才足,也能看到效果。
我想到自己之前每次在演讲之前会突击几本演讲类的书籍,那个时候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啊,然后努力把书中学到的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这个时候读书的效率是很高的。而且因为可以马上指导行动,也是对书中知识的一个巩固。
3、知识值多少钱?
作者列举一个实例,一些书籍如《高效能人士的的七个习惯》,一本书可能只是30元左右,而要请一位培训师来企业讲课,则要付1万~8万每天的价格,为什么呢?
一本图书与一本图书相关的培训有什么区别呢?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那个X是什么?
它才是图书几十和培训几万的差价。
X为什么这样宝贵?
因为X是真正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元素。那么X到底是什么呢?
学习者在拆为己用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和“反思”,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体验”和“反思”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知识值多少钱?
从上面的公示来看,知识并不值钱,为什么?
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之多,得到一份知识太容易了。
那为什么一次培训那么贵?
贵的是哪一部分?
是把知识像食物一样吃下去,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是转化的能力很值钱。
齐帆齐微课28天第二期12篇,167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