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为更好的老师》有感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就是在这样一次次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题记
手捧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一书,仿佛开启了一场与教育智者的深度对话。在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和成长的力量。这本书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渴望成长的心灵,也为我在教育之路上的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
初读此书就被作者真诚而质朴的文字所打动。他没有高高在上地空谈教育理论,而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书中提到的“从大师的文字中发现教育”让我深感共鸣。作为班主任,近几年我坚持诵读经典《传习录》《论语》《孟子》……,在学习中我常常琢磨古人的智慧如何与教育想结合。比如,我们班的周托生秦铄翔活泼聪明,但自尊心强、叛逆、不太服管教。上学期临近期末时他因不愿意借给其他班同学羽毛球与生活部王老师发生争执,我在批评他时,他情绪特别激动,大声顶撞我说:“王老师不尊重我,说我自私!我为什么要借给其他班同学羽毛球?”秦铄翔的做法当时让我特别生气,甚至很伤心,因为他是周托生,我平时很关心他,前一天他想回家,我还专门给他买了一杯奶茶安抚他。看到他暴躁的样子我想到了《孟子》中的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是不是真像秦铄翔说的,王老师没有尊重他,当着同学的面说他自私?是不是忽略了孩子当时的感受?是不是这个时候我批评他也是带着情绪,让他觉得被冒犯了?这样一想,我平静了很多,于是说,我们都冷静一下,你先想一想自己的问题,一会儿再聊。等我们都平静下来后,我耐心听他重新讲事情的经过,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最后他小声说,自己只有两个羽毛球,担心同学打坏了,故意不借的。我赶紧趁这个机会告诉他,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你是周托生,平时得到同学、老师的帮助最多,要学会换位思考,错了就要向王老师道歉。这次沟通让我意识到孩子顶撞的背后其实是渴望被理解。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秦铄翔下午第一节上课时又因没有听写本和英语老师发生争执,英语老师让我把当时暴躁的他请出了教室,在办公室里我没有责备他,而是对他说,今天你对不对,我先不说,只要你能写出十件自己做的好事,或者是你的优点,下节课就让你照常上课,孩子拿起笔开始写,哪一天帮同学擦黑板,哪一天捡起楼道里的垃圾,哪一天主动向老师问好,哪一天放学时关上饮水机……虽然这些都是小事儿,但是在孩子心理认可了他的优点,这时候我夸奖他,你看你其实有很多的优点,如果你坚持做这些好事儿,控制好情绪,好好说话,你的缺点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学会有效沟通能少生气,也能解决问题。当时孩子看着我不说话,但我感觉他心情轻松多了。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有时会忽略他们的闪光点,我尝试用优点清单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让他重新树立了自信心,也让我学会了换个角度去看待学生,即使这个孩子有很多的不足,但他的成长也许只需要我们的一句肯定和一点耐心就能给他们希望。
以前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我就会很生气,甚至在心里埋怨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但通过学习经典现在我能够先反思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引导鼓励学生。阳明先生的心即理,让我知道:教育方法不是从外界找,教育的根本在于自己有一颗平等仁爱的心。孩子的问题是对我们教育方式的提醒,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回馈什么样的结果给我们。现在我学会了在情绪中寻找冷静,在冲突中找到理解,用耐心和爱去打开孩子的心门。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变得更好,也让我在教学中收获了更多的愉快和幸福。
书中王维审的文字提醒着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永远保持必要的爱意,努力成为学生的“贵人”。
书中王老师写到:成为学生的“贵人”,要做到两点,第一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每个关键点都可以获得帮助;第二利于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经过身边的人都可以丰盈纯粹。读到这些我想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服务性越来越强,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每一位家长的诉求,都要受到重视。但读到王老师文字后,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教育不是服务学生,而是服务学生的成长。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而“成为更好的老师”则是我永恒的追求,爱与责任是我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