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娃的过程中,关于“圈养”和“放养”一直都是众说纷云。支持“圈养”的父母声称,“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前提是你得给他举到风口上;支持“放养”的父母则认为,猪的梦想就是在草地上跑,飞起来就真的快乐吗?
最近,听说了一个新词——“牧养”,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或许这才是适合大多数家庭的养娃新路径。这个词是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李明新提出来的,属于其“五养”理论之一。
它有“放养”的意思,但又不是完全不管不顾,而是提倡培养儿童,要像牧人放牧一样,把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地,让羊尽情地吃草。
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要为儿童发展创造一定的环境,把他们引到更广阔的、更富有意义的知识空间,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这是一种有别于“圈养”和“放养”的养娃新路径。
“圈养”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卷”或者“鸡娃”,父母通常会为孩子制定严格的学习规划,督促其完成。
“放养”则类似于“躺平”,主张任其自然发展。听上去很美好,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羊群可能面临挨饿或者走失。
而“牧养”,似乎是介于这两种之间的一个平衡状态,既不过度干预,又不至于让孩子掉队。
在这个模式下,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定的资源和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里自由探索,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是自主探索和学习的,依靠的是内驱力,在学习成果方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拿阅读来说,“圈养”型的父母可能会强制规定孩子读什么书,每天阅读多长时间,阅读多少内容。
“放养”型的父母,可能会拿给孩子一本书,他愿意读就读,不愿意读也不强迫,主打一个随心所欲,孩子快乐就好。
而“牧养”型的家长,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充满各种读物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想读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读。
那么,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牧养”孩子呢?
01 提供“水草丰美”的土壤
这里的土壤,其实就是指学习资源。在网络时代,我们接触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东西,其实不需要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获取。所以说,普通家庭完全可以低成本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源,不用为钱担忧。
(1)多带孩子逛逛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这些场馆都是对外开放的,不仅可以免费参观,也会定期举行一些公益讲座之类的,家长有空的时候可以网上预约,带孩子现场听讲座,感受不一样的文化熏陶。
(2)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b站、抖音、电视直播等。“智慧教育”里面有名师同步课程和相应的拓展知识,b站、抖音、电视直播等上面有很多适合孩子看的优秀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字”从遇见你》、《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都是不错的选择。
(3)在家里打造一个图书角,尽可能安静一点,书籍尽量多元化,给孩子提供一个触手可及的阅读环境。书籍可以从图书馆借阅,也可以网上购买,同学之间交叉阅读。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渠道,只要家长用心挑选,总能找到属于自己家娃的“水草丰美”之地,让他们尽情徜徉其中。
02 张弛有度
社会运转自有其规则,生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时刻需要去遵循各种各样的规则,没有人能够做到完全自由。
孩子也是一样。在养娃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底线和规则,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做到松弛有度。
当然,这个底线,因人而异。我的底线,其一是危险的东西不能碰,其他的东西想探索就去探索,家里乱了再收拾。
其二是,待人要真诚,尊重他人。可以对我和爸爸直呼其名,我们欣然接受,但对其他人要尊称,也不能因为他人容貌问题或者身体残缺嘲笑对方。这是我和孩子一直强调的。
我们不追求孩子一定成为别人眼里的那个“好孩子”,但起码他要能够在危险面前保护自己,做到善良有度。
03 适时施肥浇水,但不揠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他施肥浇水。注意,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否则就会像李明新校长说的那样,“过度‘施肥’就使得学生‘营养失衡’”。
比如,我的孩子,本身的抗压能力不是很强,我就不会额外去给他增加作业量,只要保质保量完成学校的作业就好。
但是,孩子对数学思维题和历史很感兴趣,经常会问我和爸爸一些问题,我们就会以聊天的形式去做一定的拓展,但不强求他必须记住。后来,买了一些思维和历史相关的书籍供他阅读,能看多少算多少。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去帮助孩子,促进孩子身心的共同发展。切忌为了求快而盲目施肥、甚至揠苗助长。
写在最后: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哪一种教育理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不去强硬地打破这个规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其更多的选择和引导,才是好的教育。
个人觉得,“牧养”或许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既充分给予了孩子自由空间,又不至于放养无度,于父母、与孩子都是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