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进入三年级之后,作文已经成为他语文学习的头等大事了,几乎每周都有一篇习作,一开始,经周围过来人同事经验之谈,打消低年龄段孩子们写作的畏难情绪,我秉持着孩子口头说+妈妈润色→孩子执笔的流程,也算是抠掐出了几篇文章,主打一个“我手写我心”。
不曾想一向自诩写文章压根不是事的我那次陪儿子写作文却“小水沟里翻大船”了。
我只看了孩子课本插图里的内容,翻看了前面几篇课文,都跟植物呀田野呀有关,儿子也只是简单说写动植物就行,结果以“我眼中的缤纷之家乡田野”为主题的文章,诉诸于视觉听觉和味觉的一篇文章,却被老师以不合要求为标准打回来,班级群里赫然上榜!尴不尴尬!儿子只好又重新写了一篇,不对,是抄了一篇,是孩子爸爸在网上搜了几篇再临时“嫁接”而成的。
接下来的两三次作文都是孩子在爸爸的“组合”下如法炮制。
但我心里隐隐觉得不妥。
后来又一篇“这儿真美”主题的习作,
孩子乐了,把上次的“残次品”拿过来,说用于这次写作正好合宜,倒是个“心眼活、吃白馍”的小机灵鬼。
这个周末又要写“身边的小事”,正赶上时间紧任务重,加完班又马不停蹄去看闺女,见缝插针帮儿子打个草稿,又是简单问了两句,我就整出来了一篇模拟他口吻写的身边小事——因为醉心于跟小伙伴玩,中间文具包拿出来了都忘记再装回去了,结果第二天返校没有写字的工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知道了不及时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要不得。
谁知小家伙都誊写三分之二了又嘟囔着说老师让写一件好事+一件坏事!
天呐,都晚上了,明早就得返校了,又是到跟前了才说,来不及啦,我的火蹭一下起来了,训斥他的话连珠炮一样突口而出……
连带着连孩子爸爸我也一起收拾……
归结一点,写作文是孩子自己的事,必须由他自己主笔,大人充其量只能帮忙润色,绝对不能越俎代庖云云。
于是,孩子就在我的疾言厉色中磕磕绊绊的口述起来,我灵机一动,平日里我写怎不就是利用语音转换文字的功能么,儿子的口述也可以呀。
下面的,就是他口语远大于书面语、啰嗦话越多于有用话的简单润色和整理,孩子看到自己说的话变成了文字,也有点小窃喜呢——
身边每天有许多小事,可是这些小事都不小, 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有一天,我蹦蹦跳跳的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路都很顺畅,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学校对面的小桥上,马路上人来人往,使我烦恼极了,这时对面一位保安叔叔注意到了我,他拿着小红旗笑着走了过来,问我:“小朋友你是不是遇到困难了?” 着急的我羞愧的点了点头。他拉上我的手,挥舞着小红旗让来往的行人汽车停下来,使我安全穿过马路。我以后也要学习这个保安叔叔,多帮助他人。
假期,我们一家去爬山,半路遇到几个大哥哥往一棵古树上攀爬,树下还有人给他们拍照,旁边竖着的“禁止攀爬”牌子他们跟没看见似的,我说:“大哥哥,树枝很脆,站在树上的话,很容易掉下来。”他们非但不听还把我撵走了。哼!叫你们不听,待一会儿摔下来有你们哭鼻子的时候,我边走边想。
没走两步,又看到一个小弟弟在墙上乱涂乱画,我急忙上去劝阻,等他走了,我才用湿巾把墙上的字全部擦掉。看看又变得干干净净的墙壁,我不禁笑了。
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那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要多多爱她保护她。
等孩子口述+整理完毕,我再翻看他课本,才知道,原来他是把课本上的插图里的两幅糅合一起了,感觉缺了点过渡,两张皮似的,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我手写我心”的目标。
不过,刚开始的热情火苗还得保护好,慢慢来吧。
我不能用自己多年来的标准要求孩子吧。
孩子的“头等大事”得以“小事”的心态对待,落实方面就遵从“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