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我的生日,我和好朋友一起去广场的啃得起吃披萨。进门后,我发现我们班的田振文和他的家人也在这里吃东西。看到我进来,田振文连忙低下了头,装作没有看见我。看到他的样子,我觉得有点好笑,也装作没看见他。吃完披萨后,我和好友向县府街方向走去。一路上,我见到了我们学校的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看到我,都假装不认识我,低下头与我擦肩而过。在临泽宾馆门口,我碰到了本班孩子田佳佳和他的爸爸。田佳佳嘴里叼着棒棒糖,与我直接对视在了一起,她假装不认识我,把脑袋转向了大路。田佳佳的爸爸看了我一眼,也假装视若未见。我笑笑说:“田佳佳,和你爸爸去散步呢?”田佳佳红着脸说:“我和爸爸去广场。”随后,我们就各走各路,各干各事了。
见到了好几个孩子,他们都把我当成了空气,没有问候我一声,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失落。因为在学校里,我们也常常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家听父母的话......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教育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在校园。学生见到老师能打招呼,见面叫声“老师好!”在校园外见到老师,要么视若未见,要么设法躲避。在主动向老师问好这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比高年级的学生做的好。归结原因,我想还是与教育的力度有关。虽然,礼貌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我感觉宣传强化的力度远远不够。我的感觉是现在学校最重视的是“安全教育”,几乎每次开会领导都会强调安全。强调安全无可厚非,毕竟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可是,“有才无德”也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向来崇尚礼貌待人接物,崇尚尊老爱幼,可这一传统似乎没有在我们班学生的身上发扬光大。
态度决定高度。世人对礼貌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校教育对礼貌的重视程度。教师对礼貌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施礼貌教育的行为力度。一学期以来,我对孩子们礼貌教育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也是孩子们见到我没有礼貌的原因之一吧。另外,家庭、社会的环境也是影响孩子礼貌程度很重要的原因。家庭和社会对礼貌教育没有认同和强化,孩子的礼貌习惯也不会轻易形成。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在学校接受相同的礼貌教育,可礼貌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在这方面,父母家庭的影响巨大。我有一个邻居,她的女儿特别懂礼貌,是我见过的孩子中最有礼貌的一个。每次在楼道碰到她,她都会大声的问候遇到的人,“大妈好!”“奶奶好!”“大伯好!”听到她的问候,心里真是舒服!我婆婆经常赞叹:“宋老师家的孩子多懂礼貌,遇到了就喊奶奶好,真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怎么教育的?”同时,还不忘教育我的儿子一番:“你看,人家何行之多懂礼貌!你以后见到人也要问候人,别人才会喜欢你!”我儿子以前也不怎么问候人,每次见到长辈都显得很羞涩,不会主动问好,现在大概是耳濡目染,也能主动问候人了。再一方面,相互尊重是礼貌延续的前提。我们年龄大的人也要爱护年龄小的。孩子们向我们敬礼问好后,我们也要微笑示意,作为“回敬”,这样也会激发孩子们笑脸相迎的热情。
作为老师,我的礼貌教育很失败。我想:我们应该让礼貌教育无处不在!就像韩剧中的人一样,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同事朋友,他们见面和离开时都非常有礼貌。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做一个有礼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