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结构主义(Structuralist)
诺思洛普·弗莱
(1)文学依据某些客观规律(模式modes、原型archytypes、神话myths和文类genres)活动,而批评本身则可以通过系统阐述这些规律而获得系统性。
(2)全部文学都可以从根本上被归结为四种“叙事结构”:喜剧的comic、传奇的romantic、悲剧的tragic和反讽的ironic,它们可以被视为分别相当于春、夏、秋、冬四个神话。
(3)弗莱根据主人公的行动力量将虚构文学分为五种“文学模式”:神话myths中,主人公在本质上高于其他人物;传奇romantic中,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其他人物;在高模仿high mimetic模式(悲剧tragic和史诗epic)中,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其他人物,但是并不高于他的环境;在低模仿low mimetic模式(喜剧comic和现实主义realism)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相等;在讽刺satire和反讽irony中,主人公则低于其他人物。
(4)弗莱归纳出三种反复出现的“形象类型”:神谕的apocalyptic、魔怪的demonic和类比的analogical。神谕的形象集中体现在神话中,而魔怪形象则适应于反讽的模式。从神话到反讽,中间必经传奇、高模仿、低模仿三种文学模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天真的类比、自然与理性的类比、经验的类比这三种形象结构。
(5)文学的种种模式和神话把历史压缩为同一者,或基于种种相同主题的一系列重复性的变化,从而超越历史。为了使这一系统存在下去,它必须被严格封闭,保持纯粹的形式主义。而这一系统所做的一切只是根据种种象征单位之间的关系而重新排列它们,而不是根据它们与外在于这一系统的任何一种现实的关系而重新排列它们,从而摆脱实际历史的桎梏和决定论。
(6)这一理论方法的美在于,它将极端的唯美主义与有效地进行分类的“科学性”灵巧地结合起来了,从而在按照现代社会的条件而使文学批评受到尊敬的同时,又将文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想象性的替代而维持下来。
二、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基本主张
(1)原始结构主义仅仅是“结构地”考察事物的简单信念,意象仍旧具有实体意义,我们只是对意象间如何搭配而构成一个结构感兴趣。然而,结构主义主张,意象并不具有实体的意义,每个意象的意义都完全取决于它与其他意象的关系。你不必走到诗外去求助你的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知识以解释那些意象;它们相互解释,相互定义。
(2)结构拒绝故事的“明显”意义,却力图去分离出其中某些在表面上隐而不彰的“深层结构”。
理论来源:索绪尔现代语言学
(1)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应该被“共时地”研究,即作为时间截面上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而不是被“历时地”研究,即在其历史发展中去研究。
(2)每个符号都由一个“能指”(音与象)和“所指”(概念或意义)所组成,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除了文化上和历史上的约定俗成,没有任何其他内在的原因可以说明,为什么c—a—t这三个黑色标记的意思应该是“猫”。
(3)因而,整个符号与它所指涉的东西的关系也是任意的,系统中的每个符号之有意义仅仅是因为它与其他符号的区别。“cat”之有意义并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它不是“cap”或“cad”或“bat”。
1. 罗曼·雅各布森
(1)诗性理论
“诗性”the poetic存在于语言内,提高符号的具体可触性,而非日常交流的筹码。在“诗性”中,符号与其对象是脱节的,使符号自身作为有价值的对象而获得了某种独立性,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2)隐喻与换喻
在隐喻metaphor中,一个符号因其与另一个符号有所相似而被它所代替,是符号的选择过程。在换喻metonymy中,一个符号则被联系于另一个符号,是符号的合并过程。隐喻(选择)要求符号对等,而换喻(合并)不要求符号对等。
日常语言中,我们选择一系列可能的对等词,合并起来以形成语句。而诗中,我们在将各个语词合并起来的过程中也会出于对语义、韵律和语音等方面的考虑,像在选择语词的时候一样地注意语词的对等。因此,诗性活动乃是将对等原则从选择轴tha axis of selection投射到合并轴the axis of combination上。换言之,在诗中,相似性similarity被添加于邻接性contiguity之上。
(3)雅各布森代表着某种从形式主义向现代结构主义的过渡,更充分地阐发了形式主义者的种种想法,但也将这些想法在索绪尔语言学的框架中加以更严格的系统化了。
2. 列维·施特劳斯
神话是一种语言:它们可以被分解成为种种个别的单位(“神话素”mythemes),而就像语言的基本声音单位(音素)一样,仅当这些单位被以种种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时候,它们才获得意义。支配这些组合的种种规则于是可以被视为一种语法,即叙事的表层之下的一组关系,它们才构成神话的真正“意义”。因此,可以说表面上不同的神话,也无非是一些基本主题的各种变化。
三、符号学(Semiotics/ Semiology)
1. C.S.皮尔士
(1)三种基本符号:“图像的”iconic(相似性,例如照片)、“索引的”indexical(联系性,例如烟与火)、“象征的”symbolic(任意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例如cat)。
(2)符号学区别“外延”denotation(一符号所代表者)与“内涵”connotation(与这一符号相联系的其他符号);区别种种代码(由规则支配的种种结构,它们产生着意义)与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区别“聚合的”paradigmatic(可以互相代替的同类符号)与“组合的”syntagmatic(这里符号被互相搭配在一条“链”中)。
2. 尤里·洛特曼
(1)文学作品不断地丰富和改变着字词的给定意义,通过它自身的各个“层次”之间的撞击和压缩而产生种种新的意义,因此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总是被“多重决定的”。
(2)我们在文本中感受到的一切都只是通过对比与区别而感受到的,甚至某些手法的阙如也可以产生意义。
(3)文学作品就是种种期待的不断产生和不断打破,是规律性与任意性、标准与偏离、惯常的形式与戏剧性的生疏化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4)文本的意义不仅仅是内在的,也存在于文本与种种更广泛的意义系统——与文学和整个社会中的种种其他文本、代码和标准——的关系之中。它的意义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关。
四、叙事学(Narratology)
热拉尔·热奈特
(1)叙事作品的三个概念区分:叙事时序指文本中的各个事件的实际次序,事实序列是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推断出来的这些事件“实际”发生时的次序,而叙述活动则关系到叙述行为本身。
(2)叙事分析的五个中心范畴:
A. 次序order:叙事的时间次序,包括预叙prolepsis、插叙analepsis、时间错位anachrony;
B. 时段duration:叙事可以怎样略过或扩展种种事件,怎样进行概叙和做出停顿等等;
C. 频率frequency:是否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发生过一次并被叙述过一次,或发生过一次却被叙述了几次,或发生过几次并被叙述过几次,或发生过几次却只被叙述了一次;
D. 语气mood:
a. 距离distance是有关叙述活动与它自己的材料的关系——故事是被讲述recounting(叙述diagesis)出来的还是被再现representing(模仿mimesis)出来的?叙事所用的是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还是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
b. 视角perspective——“叙述者>人物”叫“无聚焦”non-focalized,“叙述者=人物”叫“内聚焦”internally focalized,“叙述者<人物”叫“外聚焦”externally focalized。
E. 语态voice:叙述所隐含的是何种叙述者narrator与叙述接受者narratee。叙述者可以在事件发生之前、之后或之中讲述它们,既可以在自己的叙述之中“从外叙述”hererodiegtic,也可以在他的叙述之内“从内叙述”homodiegetic,也可以不仅在叙述之内,而且还作为主要人物而出现,“叙述自己”autodieg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