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核心概念中的“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的科学观念。会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知道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维持生存;会描述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单元起始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原有认识,引导他们带着人体为什么时刻在呼吸的问题感受呼吸体验,并观察呼吸过程中人体的一些变化,从而了解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有哪些。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和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及相关知识。人体时刻都在通过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它承担着将氧气代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工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我们自己》单元中,已经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认识,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但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他们往往认为吸气时肚子(腹部)会变大,呼气时肚子(腹部)会变小。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发展对呼吸产生新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播放一段运动员跑步比赛的视频,视频中运动员们呼吸急促。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你观察到运动员们有什么明显的表现?”引导学生关注到运动员的呼吸变化。
2.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状态下的照片,如安静阅读、剧烈运动、睡觉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不同的状态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引出课题:“呼吸是我们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呼吸,深入探究呼吸的奥秘。”(板书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探索
1.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
(1)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各个器官的名称,如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2)结合示意图,简单介绍各个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例如,鼻腔位于面部中央,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气管是一根管状结构,位于胸腔内;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左右各一,呈海绵状。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器官在呼吸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推测。
2.探究呼吸的过程


(1)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感受空气进入和呼出身体的过程。然后提问:“当我们吸气和呼气时,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胸部和腹部的起伏。
(2)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体验活动:将手放在胸部和腹部,再次深呼吸,感受胸部和腹部的运动。让学生互相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如吸气时胸部和腹部向外扩张,呼气时胸部和腹部向内收缩。
(3)播放呼吸过程的动画,详细展示吸气和呼气时气体在呼吸系统中的流动路径,以及胸部和腹部的变化情况。动画播放结束后,让学生对照动画,描述呼吸的过程,加深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3.模拟呼吸实验
(1)介绍实验材料:呼吸模拟器、气球、橡胶膜、玻璃管等。讲解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将橡胶膜覆盖在呼吸模拟器的底部,用橡皮筋固定,在玻璃管的一端连接一个气球,另一端穿过模拟器的顶部开口。
(2)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① 向下拉动橡胶膜,观察气球的变化;
② 向上推动橡胶膜,再次观察气球的变化。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以及气体的流动方向。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呼吸模拟器,观察并记录气球在不同操作下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装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下问题:
① 在拉动橡胶膜时,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模拟了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② 在推动橡胶膜时,气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与呼吸过程中的哪个动作相对应?
③ 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呼吸过程有了哪些更深入的理解?
(三)研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在模拟呼吸实验中,气球的变化与人体呼吸过程中的胸部和腹部运动有什么相似之处?
(2)根据我们的实验和观察,你认为气体是如何进入和排出肺部的?
(3)呼吸系统中的各个器官是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呼吸过程的?
2.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完善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3.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原理:吸气时,胸腔扩大,肺部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此时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呼气时,胸腔缩小,肺部收缩,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此时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气体在肺部进行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
(四)拓展
1.提出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猜测。

2.介绍实验方法:
(1)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塑料瓶,分别标记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2)用吸管向“吸入气体”瓶中缓慢吹气,模拟吸入空气,注意不要将口水吹入瓶中。
(3)将吸管插入“呼出气体”瓶中,用嘴含住吸管,缓慢而均匀地呼气,尽量将肺部的气体呼出到瓶中。
(4)向两个瓶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轻轻摇晃瓶子,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石灰水溅入眼睛或口中。
4.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2)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成分上有哪些不同吗?
(3)为什么呼出气体中会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呢?这与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有什么关系?
5.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拓展: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细胞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肺部,然后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体现了呼吸与细胞呼吸之间的紧密联系,呼吸为细胞呼吸提供氧气,同时排出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呼吸与气体交换的关系以及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的成分差异等。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各个知识点,如:“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呼吸过程中气体是如何进出肺部的?”“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中哪种气体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等。
2.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例如,教师可以说:“在本节课的实验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默契,能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数据,这非常好。特别是[具体小组或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提出了很有创意的想法,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有些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还不够熟练,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能够更加细心和规范。”
板书设计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呼吸器官: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吸气:胸腔扩张,腹部收缩,膈肌向上
呼气:胸腔收缩,腹部放松,膈肌向下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对呼吸的探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认识呼吸系统组成和呼吸过程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推测。在模拟呼吸实验和探究呼出吸入气体成分差异的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时间分配上,拓展环节的实验讨论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对呼吸与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加强对难点知识的引导和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可视化程度,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呼吸过程中的微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