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聊聊“教育惩戒”这个话题
文/张爱敏
本周的每日一言关键词是“教育惩戒”,闲暇时这个词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一些往事也不断涌现。
01何谓“教育惩戒”?
百度曰:教育惩戒是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2020年,《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行)》发布,2021年3月正式施行。《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对象及行为,以及采取的相应的惩戒方式。《规则》同时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02
教育惩戒不等于体罚。
我曾经对“卓越三班”进行过一次教育惩戒。寒风中,我陪全体同学肃立在教学楼电子屏幕下,齐读电子屏上对我们的“表扬”,第一遍,有交头接耳,有嬉笑之语;第二遍,安静了,只有诵读声;第三遍,有学生的表情开始严肃起来;第四遍,已经有学生开始撇眼泪;------就这样,他们一遍遍读,我则一句话都不说,只是站在二楼拍照,并强调,要留作纪念,这一天当成为为班级最耻辱的日子载入班级史册。
读毕,我们围在一起,分享心声。接着大家一起来到操场,在跑道上进行蛙跳,一圈后又做俯卧撑,最后回到教室,反思成文。晚上,我也在简书上写了一篇文章《有一种成长刻骨铭心》。我深知每一次惩戒都要抓住契机,要有尺度,也要有温度,更要有限度。如果适得其反,不治边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静待花开罢了。惩戒是人生成长中的一味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在歧途上止步。我们的教育对象正是半成熟的熊孩子,一味的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有时或许就是“对牛弹琴”。唯有心怀慈悲,严爱相济,才真正成为彼此崇拜的人。
总之,唯有“手有戒尺,心中有光”的老师,学生才有更好地未来。我不担心我的家长们“找茬”,我也不担心我的学生们“复仇”。我只是担心自己因“宽恕”而纵容了某些学生,担心自己因“仁慈”而让某些学生放任,更担心自己的“无底线”而让某些学生懊悔不已。请谨记:现在我不给你巴掌,社会会给你大巴掌。
03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知道,创新方法仅仅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肝胆相照,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比如,当学生犯了错误,我想和家长联系时,我首先告诫自己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决不因为你犯错而请家长;第二,家长会不点名批评任何学生;第三,家访不告状。日常管理中,我常采用的教育手段,就是让学生写说明书来反思自己,来梳理自己的心理历程,进行心灵的忏悔,并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如:迟到、做小动作等小错以唱歌等艺术类节目弥补;违纪稍严重的已损害班集体荣誉的要学会承担责任后果,并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情节特别严重的错误要写出说明书,交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自己违纪后的想法和今后的打算,甚至可以为自己辩解,等等。
04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新学期开学,又接了两个毕业班,面对上课频频迟到的问题,我与学生约定:若上课迟到,要接受惩戒,如何惩戒,大家说了算。比如,才艺表演。有学生提议“做俯卧撑”。其他同学纷纷响应。我建议“或者唱个歌”。同学们举手通过。我补充“老师迟到如上”,同学们更是拍手称赞。
于是,语文课就有了一道风景线:踏着铃声飞速进班的,在同学们的抗议声中趴在讲台前做俯卧撑;在异口同声的“艺术数数”中被惩戒者艰难而开心的做俯卧撑;课间只要看到我欲进教室,有课的班级同学“呼啦”一下就会飞奔教室,坐在座位上“期待”迟到者。就这样,一周左右,班级迟到现象化为乌有。
教育离不开惩戒,惩戒也是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但需掌握几个关键词:一是约定;二是平等;三是关爱;四是灵活;五是适度;六是及时;七是沟通。《爱的教育》中强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是说,以“爱”为出发点的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惩戒,学生才会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