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第一章

  孩子老犯错,惩罚有用吗?

    作为父母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成绩问题,还有就是孩子的健康问题,担心孩子的压力过大,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最让父母最头疼的事情。《孩子的教育》这本书结合了大量心理咨询案例,围绕人格统一性,自卑与优越感,社会情感等关键词,详细解释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带领广大父母和教师开启积极 的教育之路。这本书的作者阿尔弗德勒.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格主义心理学先驱。

    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吐槽自己家的孩子:不是抱怨孩子懒惰就是责怪他们爱撒谎,还有的就是以前非常乖巧的大宝有了二宝后就标的霸道不讲理。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都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有我们全面的了解了孩子人格的统一性,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行为问题。

  人格的统一性是指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个人格的表现,不了解孩子行为隐藏背后的动机,就无法从源头解决这些行为问题。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百变的万花筒,不管我们看到那一面,都是不同而绚烂的花,但构成这些花的花瓣都是统一的。孩子人格的统一性是从孩子的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家庭环境等条件下慢慢养成。不过,很多心理学派都会忽略孩子人格统一性的存在,不予与重视,所有就造成了孩子患上了心理疾病。

      对于听话,乖巧的孩子偶尔犯了错,我们会以“表现优秀”而不会去严厉惩罚他。对于经常犯错,屡教不改的孩子犯了错,老师或者父母就会带着偏见认为这个孩子无药可救。我们要向从源头上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孩子的人格统一性。

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了?

  我们常常责怪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想过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了?孩子犯错的背后动机是什么了?随着二胎的开放很多家庭都有了二宝,之前的大宝是家里的唯一,是父母关注的焦点,有了二宝后对大宝的关注会少了很多,有的甚至会忽略掉大宝。这样的落差对于大宝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想要重新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这就是孩子犯错的行为动机。

为什么惩罚没有用?

    对于上面的发生的情况,大多数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惩罚孩子,可是这样有用吗?

  首先孩子犯错行为的动机是为了 引起父母的关注,而我们要是惩罚他们这不正是满足了他们的心理,大部分孩子就会觉得犯了错父母就会关注他们,这就是孩子屡教不改的犯错行为动机背后的源头。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的。相反,对于犯错的孩子,父母不是选择惩罚,而是去分析他们犯错的背后动机,去和孩子分析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这样的孩子才会从自己的错误中认识到自己,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就会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结语

  我们只有全面的了解孩子人格的统一性,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今日话题

作为父母当孩子犯错了,你会怎么做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