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不介入和不背负是内心不受力,不以外相为真

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一句话:不要背负和介入他人的因果。最近听宋振锟老师的直播课,也听他聊到了这个话题。

如果只从文字上去看的话,有可能会疑惑或者理解走偏。不背负他人的因果,是不是就不要去帮助他人,对别人的事情不闻不问呢?

当道理用一句话描述出来的时候,常常只说了相的一个方面,是片面的。文字不是道本身,道是通的,浑融的,阴阳一体的。所以,争论一句话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

当这句话被片面理解的时候,就可能会给人带来误导。因此,不要纠结文字表面,要感受其背后要表达的意思。

最近思考了一个问题,怎么算是介入他人的因果?是帮了别人就介入和背负别人的因果么?但人是群居动物,大多数人是在社会上,家庭生活中,会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也正是通过面对各种关系来借假修真的。既然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会有互动,看到别人陷入生活或者情绪的困境中,确实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帮忙还是不帮忙呢?

有时候帮了可能还惹来埋怨和麻烦,不帮自己心里有时还过不去。

比如,身边亲近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情不是很好,陷入在情绪中一时走不出来时,你是帮还是不帮呢?

从初级层面来说,对于自己心性状态还不定的人,主要还是先让自己的心定下来,对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地去做,去帮。如果外界的动荡过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可以暂时不做,但是并不是以一句所谓的不介入他人的因果为理由。

如果自己的内心有一定的定力,可以做一些事情帮忙安抚他人的情绪,帮他一点点走出情绪和思想的困局。有时,在事情的磨炼中,人的定性也会慢慢地增强。

在某一天早晨,我突然有感,真正的不介入和不背负,是内在不起评判和分别的心,不跟着对方一起迷失在剧本中,内心时刻保持一种觉知,即不以外相为真。

或许会因看到对方陷入在困境中而心生悲悯之心,但同时也清醒地知道,这可能是他的业力所致,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业力。

不介入—不评价和强求改变别人面对他自己业力生发出来的事情的心态和反应,可以静静地陪伴、包容和等待。

不背负—做一些看似可以缓解或让对方心胸打开的事情,而自己内心是不受力的状态。

这种既帮又没帮,既做又没做的状态,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清净平和。渐渐地,也就不太会去纠结是介入还是不介入,该帮还是不该帮的问题了。主要在于自己的做事的心态是否能随时回归虚无自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