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4.13

今天阅读操作性条件作用,尝试新的反应。这一节的内容多,烧脑。概念性的东西太多,其实,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都在不自觉地运用,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层面,看起来太过抽象。

斯金纳首先解释了操作性行为:也就是人有意识的行为(与条件反射相对应),人们把包含了操作性行为的学习过程叫做操作性条件作用。他把操作性行为比喻成一个三明治,夹在两种环境影响之间,行为前的先行事件以及行为后的结果变量。这种关系,简言之就是先行条件—行为—结果也被称之为ABC。

他首先分析结果。结果的类型包括强化和惩罚。在强化当中。提到了这么几个概念。人们普遍将强化理解作为奖励,但是这个术语在心理学中确有特定的含义。强化物是指能够增强后继行为的任何结果。也就是说,受到强化的行为,其频率会增加,持续时间会延长。强化的过程。就是行为带来强化物,导致结果加强或重复的行为(影响)。强化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正强化。当行为导致新的刺激出现是正强化就产生了,例如鸽子啄红键就会得到食物,从椅子上摔下来,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都属于正强化。有的时候正强化,看起来并不积极,但是主要从结果角度来看,如果该情景导致一个新的刺激出现,该情景就被界定为正强化。负强化指的是当行为的结果,促使一个新的刺激消失,该过程被界定为负强化,如果某个行为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逃避某种影响,比如说没有系上安全带时的蜂鸣器,如果系上了。蜂鸣器就会停止,即厌恶的行为消失。那么也就是负强化。负强化中的负并不意味着强化的行为就一定是消极或不好的,所以正负强化。只是看结果行为是否得到增强或消失。

第二个是惩罚。惩罚涉及减少或压抑行为,它居于负强化的方向,但是,负强化是使行为消失,但是惩罚却是减少或压抑行为。惩罚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被称之为呈现性惩罚,也就是行为后呈现某刺激,且该刺激抑制或减少了的行为,比如教师训斥学生。额外布置作业都是呈现性惩罚。第二种类型呢,叫做撤除性惩罚,即行为后撤销某种刺激。如教师或父母在孩子行为不良时,撤销对他的特别待遇。也就可以减少导致惩罚的行为,这种被称之为撤销惩罚。在区分这两个类型的时候,主要看的不是行为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是增加还是撤除。

第二部分研究的是强化的程序。如果人们在学习新行为时,每一次正确的反应都会得到强化,就会很快习得这种行为,这就是连续强化程序。也就是说,比如说跳绳,每天都跳,形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连续的强化,而间歇性强化。当人们掌握了新行为是对其进行间歇性强化,则该行为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持。间歇性强化程序能够帮助学生在没有连续强化的条件下维持技能的学习,比如说你背会了这个单词。时不时的再看一遍,那么有助于形成永久性的记忆。间歇强化程序分为两种,一种称为间隔程序,及两次强化物之间的时间基础间隔为基础,另一种被称之为比率程序,已两次强化物之间学习者做出的反应数量为基础。这两种变化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在这部分中有一个结论:行为的持续依赖于强化的不可预测性。连续性强化和间歇性强化。都是可预测的。我们能够预测。无论等待多长时间或进行多少反应后会得到强化。但是,如果实际上并没有我们如所料的获得强化时,我们通常会放弃该行为。所以,为了使行为持续下去,变化的强化程序更为合适。就类似打游戏,你很难明确游戏过程及结果,它出现的变量很高,这个时候呢,就会得到更强烈的强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