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顺弟✨✨✨✨✨——
目不识丁却培养出世界级大文豪:胡适
她在17岁的时候嫁给了49岁的老头,23岁开始守寡,从未进过学堂读过书,经却培养出了一位一生获得了35个博士学位的大文豪:胡适。
她就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人
冯顺弟出生在安徽一个贫苦的传统家庭里,是冯家的第一个孩子。父亲为其取名为“顺弟”,意味顺应、照应弟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带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名字。不知是不是天意如此,这个名字也预示了顺弟这一生的艰辛和隐忍。
老夫少妻,相濡以沫
胡传
在冯顺弟17岁的时候,当地十分有名的土绅胡传前来提亲。
胡传在当地十分有名,20岁的时候曾经带领亲友乡亲们前往高山躲避太平天国之乱。
后进学成为了秀才之后,他又重新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来主持重建胡氏宗祠。
将家中的事情全部安排妥当之后,他决定报效朝廷,在他40岁的时候,走上了仕途之路。
前往冯家提亲时,他已经48岁了,家里初娶和续娶都已离世多年。
冯家面对这样的亲事,自然是十分不满意的,不说胡传比冯顺弟要大了30多岁,就是胡传的大女儿都要比冯顺弟大7岁。
冯顺弟此时才17岁,刚刚嫁过去就要操持如此大的家族,哪里能够处理得了。
未曾想到,冯顺弟却坚持着答应了这门亲事,在冯顺弟的心中,胡传尽管比自己大上许多,但他成熟稳重,在当地也颇具威望,那些鸦片烟馆和赌场的人都十分害怕他。
冯顺弟也因此十分仰慕胡传。
两人婚后感情也十分深厚,胡传因为公事繁忙,常常顾不到家,冯顺弟也不恼,只在家中照顾一家老小,静静等待丈夫的归来。
胡适出生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胡传因为工作问题前往了台湾任职,冯顺弟便独自一人带着胡适。
直到一年之后,才得以前往台湾,和丈夫胡传相聚。
这段日子是冯顺弟最快乐的日子,胡传带着儿子胡适读书认字,她就在一旁跟着学习。
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十分幸福。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为了不让妻子和孩子受伤,胡传让人将妻子冯顺弟和儿子胡适送回了老家。
他自己则是在战乱之中奔走呼号,本就已经年过半百,又如何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最终因病去世。
当丈夫去世的消息传到冯顺弟这儿的时候,她正坐在老屋前堂房门口的椅子上,本以为来信依旧和平常一样,是丈夫的亲切问候和深深思念。
哪里曾想到竟然是丈夫去世的噩耗!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冯顺弟一下猛地往后倚去,整个人连带着椅子倒在了门槛上,整个大堂里响起了撕心裂肺的哭嚎声。
隐忍坚强,挑起大梁
此时冯顺弟也刚刚23岁,而儿子胡适也不过才三岁。
家里的主心骨突然倒下了,本就还是一个小姑娘的冯顺弟不得不周旋在继子和媳妇之间,面对着年纪比自己还大的继子们,她又苦又难。
这诺大的一个家庭,甚至都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胡传死后,胡家就只剩下了几千两的存款,放在了同乡店家里面生利息。
所有人也都依靠着这笔利息过活。
胡传的大儿子从小会败家,吸食鸦片又好赌博,常常会欠下赌债,到除夕的时候,家中总是会出现一群讨债的人,刺啦啦的一大群人坐在大厅里面,直至深夜也不肯离去。
而欠债的大儿子通常这个时候就找个地方躲起来,直到那些人在冯顺弟的苦苦哀求之下离开之后,躲在外面的大儿子才敢悄悄回来。
冯顺弟的两个儿媳妇不仅脾气差,而且十分不懂事,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将家中闹得鸡犬不宁,冯顺弟没有办法,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她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儿子胡适身上,在胡传临终之前,给冯顺弟留下了一纸遗书。
上面写着:穈儿天资颇聪颖,应该令他读书
胡适
穈儿就是胡适的小名,冯顺弟怀着对丈夫胡传的敬重和爱戴,发誓一定要让儿子胡适好好读书。
胡适不到四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学堂,因为个子太小的缘故,上下高凳都需要别人来帮忙。
胡适本就聪明伶俐,先生为胡适讲书也格外的细心。原本胡适是因为先生体恤他年纪小的缘故,所以对自己总是厚待一些。
直至多年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这些优待都是因为母亲冯顺弟给他多交了学费。
学堂每年收学费两块银元,冯顺弟为了能够让孩子念好书,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银元,之后每年递增,就是家境再艰难的时候,母亲也未吝啬在读书这块儿。
冯顺弟尽管没有读多少书,却在胡适的读书教育问题上费了不少的心血。
她特地叮嘱先生,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在上学之前,胡适就在父亲的教导之下,识得千字,再加上先生的谆谆教诲及细细引导,胡适很快就融会贯通,也因此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冯顺弟对胡适的家庭教育也非同一般。
宽严结合,刚柔相济。
从胡适记事开始,冯顺弟就每天在天刚亮的时候将他叫醒,告诉他,前一天他做错了哪些事情,哪些话不应该说。
让其反省自己,并一再教导一定要和父亲胡传一样,不要跌他的股(丢他的脸)。
有时候胡适贪玩,在外面做错了事,但冯顺弟也从来不会在外人面前打骂他,若犯错较小,她就在第二天的清晨教育,让其反省错误。
若是犯错较大,她便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关上房门来责备。
在保全了孩子自尊心的同时又让其受到了惩罚和自省。
胡适14岁的时候前往上海求学,在临行前,冯顺弟给儿子胡适做了一只枕套。她在枕套上用了紫红色的线绣下了:
“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
尽管心中万般不舍,但为了能够让孩子安心前往上海学习,冯顺弟装出高兴的样子,赶着胡适赶紧出门,在看着儿子胡适远离的背影的时候,她最终还是忍受不住,眼泪决堤而出。
胡适在上海读书的日子也并不简单,刚去的时候因为英文和算术都不好,胡适为了能够尽快弄懂,常常在宿舍关灯之后,将蜡烛放在床架上,将一块石板放在枕头上,做题目恶补。
也因为如此,胡适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段时间里,甚至于双耳都失聪了,以至于不能听见任何声音。幸好疾病最终治愈,胡适也在休养之后慢慢恢复了健康。
20岁的时候,胡适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冯顺弟接到了儿子胡适寄来的家书之后,欣喜若狂。
但是此时的她早已没有了路费前往上海,为儿子送行,她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儿子一路平安。
胡适也因为没有路费回家探望母亲,母子二人也从此天各一方,相隔于太平洋两岸。
在美国留学七年,胡适也早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在中国私塾读书的羞涩少年,他成为了极富有欧洲绅士派头的青年学者。
冯顺弟在接到儿子胡适从大洋彼岸的来信及照片时,看到照片里儿子挺胸抬头,自信耀眼的笑容和面貌时,她既欣慰骄傲又心疼儿子这些年受的苦楚。
她每天就抱着儿子的照片,摸摸照片上儿子笑容满满的脸,如同儿子就在眼前一般。
然而病来如山倒,因为过度思念,加上过度劳累,她病倒了。
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她竭力阻止其他人告诉儿子自己生病的消息,只是要求摄影师为她拍一张照片,给儿子留作纪念,以防遇到不测,幸运的是,这场疾病来的快去得也快。
冯顺弟思念之情日益更深,却不知道她儿子的心中,已经在酝酿一场文化改革的雄心壮志。
胡适在康莱尔大学获得的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在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之下,他拿到了哲学博士。
也正在这个时候,胡适参加了关于国内关于文化改革的论争,他所发表的文章也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推崇,一时之间,成为了国内知名人物,
1917年8月,年仅26岁的胡适就被北大校长聘为北大哲学系教授。
也是在这一年,胡适从北京匆匆赶回到家乡,去看望十多年没见面的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听闻儿子要回来,早早便在村口上等着,她日思夜想的人终于出现了。这个让她牵挂了数十年的人,她心里酸苦却又欣慰、骄傲。
“娘,我回来了!”
冯顺弟看着眼前这个高自己两个头的儿子,陌生又熟悉,记忆中那个倔强男孩的身影又浮现在冯顺弟的脑海当中。
她擦了擦眼泪,握着儿子的手说: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满心欢喜的冯顺弟抓着儿子的手来到了胡适父亲胡传的灵位前面,一时之间泪水又情不自禁的流下来。
这一生,她拼了命的供孩子读书学习,就是因为丈夫的遗言,她终于做到了。
她擦了擦眼泪,激动又高兴地说道:
“快,给你爹磕几个头。”
胡适替母亲冯顺弟擦了擦眼泪,二话不说便跪了下来,连磕了三个头。
冯顺弟看着儿子瘦弱的背影,心里满是心疼。
胡适本在去上海求学之前,冯顺弟就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如今,学成回来,自是兑现诺言之时。
胡适听从了母亲的话,迎娶了大字不识一个的小脚女人江东秀。
胡适和江东秀
江东秀虽然出生于乡野之中,未曾上过学读过书,却并非诺诺之辈,在和胡适成婚之后,江东秀果断勇敢、敢作敢为的性格也让胡适另眼相看。
当时梁宗岱爱上了才女沉樱,却苦于自己已经结婚生子。尽管两人情投意合却不能光明正大在一起,左右权衡之下,梁宗岱打算和自己好脾气的妻子何氏离婚。
就在这个时候,江东秀出场了。
或许是在何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亲自前往法庭为何氏辩护,以女性的角度来据理力争,用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法官,一时之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新婚的第二年,江东秀怀孕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冯顺弟的心也总算是落了下来。
这一生,她有太多的担心受怕,害怕无力养大孩子,害怕无力教育好儿子,儿子出门求学,又担心其遇危险.....
如今总算是苦尽甘来,儿子也已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或许是一直以来的一根弦突然放松了,冯顺弟精神的松动却迎来了旧疾的发作,在不过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冯顺弟就因病去世了。
而此时胡适还远在千里之外,无论如何也赶不回来见母亲的最后一面。
1918年,在胡适结婚后的第二年,冯顺弟因病去世,年仅46岁。
在丈夫去世之后,冯顺弟守了二十三的寡,即使在诺大的家中地位尴尬,处境艰难,也尽全力为儿子争取一个好的成长空间;
出生农村的她目不识丁,却悉心教导儿子,立誓要将儿子栽培成才;
未曾受过教育的她对胡适既有慈母的关怀备至又有严父的谆谆教导。
胡适取得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冯顺弟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倾心的培养。
如同胡适所说:
“如果我有一点成就的话,如果我学的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恩我的伟大慈母。”
致敬
——✨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