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一晃又是好久不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安全科学基本理论中的预防原理。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预防,其本质是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职业健康损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其与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处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处理工作如何完善,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已经发生,这种完善也只能是相对的。显然,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预防原理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是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由于预防是事前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生产系统一般都是较复杂的系统,事故的发生既有物的方面原因,又有人方面的原因,事先很难估计充分。有时,重点预防的问题没有发生,但未被重视的问题却酿成大祸。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未遂事故(险肇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实施有效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对于工业人身伤害事故,美国学者海恩调查指出,对于跌倒这样的事故,如果反复发生,则存在这样的后果:在330次跌倒中,无伤害300次,轻伤29次,重伤1次。这就是著名的海恩法则,或者称为1:29:300金字塔法则。上述比例的意义在于指出事故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从中可以得到启示,要预防1次严重事故,需要从300起无伤害事故入手。以爆炸事故为例,爆炸时伤亡人数、伤亡部位与程度、被损坏的设备种类、程度,爆炸后有无并发生火灾等都是由偶然性决定的,一概无法预测。也有的事故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但若在发生完全类似的事故,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只能由偶然性决定而无法预测。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预防事故损失的发生。
(2)因果原则 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因果关系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关系。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环环相扣,导致事故发生。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掌握事故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了规律性。必然性来自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称为“4M要素”。第一,人的因素。由于教育和培训不力,导致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作业技术和技能不熟练等。也由于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不佳,如听力、视力不良、反应迟钝、疾病、醉酒、疲劳等生理技能障碍;怠慢、反抗、不满等情绪,消极或亢奋的工作态度;第二,技术因素。其中包括设备、工具有缺陷并缺乏保养,防护与报警装置的配备和维护存在技术缺陷;第三,环境因素。包括作业环境不良(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音、振动等),物料堆放杂乱,作业空间狭小;同时也包括自然因素等;第四,管理因素。其中包括:领导人对安全不重视、安全投入不足、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配备不完善、操作规程不合理、安全规程缺乏或执行不力等。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范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这就是3E对策。工程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法制对策是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在应用3E对策原则时,应该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四种原因,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对策,不要只过分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对策。具体顺序大致为: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一开始就从工艺和设备、设施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地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b.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成安全状态;c.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本质安全化是安全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后境界,实际上目前还很难做到,但是应该坚持这一原则。本质安全化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还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