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为什么称为经典?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还是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他对教育精辟的解读和深入的认识。他一针见血地洞悉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怀特海在书中阐述了两条教育戒律:1.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2.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跟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也相吻合。苏老师说: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教育最终是指向人的教育。在新课标2022版中,对第一学期的基础任务群的要求是: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这一表述中突出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感受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夯实语言的基础。与它相对应的是识字与写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为什么要刻意规定会认的字是1600个?这就是从怀特海提出的“少”入手。会写的800个,是从怀特海提出的“透”相吻合。
学生不管学什么知识都要遵循这一原则,不能一味贪多,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灌输太多知识给学生,学生一定会消化不良。最终导致知识储存在头脑里不能“运转”,而成为呆滞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在双减背景下,我们的课堂一定要朝着减负增质这一目标前行。这就很好地践行了怀特海少而透的原则。
教育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是否为优秀教师,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生命本身。当我们把教学设计定义为分数时,就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初衷。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老师在备课时就想着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指向的是老师怎么教,而很少去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怀特海说:“在训练儿童的思维活动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种我所说的——呆滞的思想 ,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而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像专家一样去思考,像文学家一样去写作,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探究。要让学生具有专家思维的能力去学习,这样才能洞悉知识的本质,学生只有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数学课上,你在讲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单纯地说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等于“长乘以宽”,学生势必会茫然若失,如果先让学生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中经过思考、交流、探讨得出这一结论,那学生就拥有了批判性思维。这样学习得来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
怀特海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学生学习的知识如果不会运用,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知识变成了死的,不能活起来,那知识就成了工具,学生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让知识保持鲜活,防止其变得无生机,这是所有教育的中心问题。在教学知识过程中,保持知识的少而精,让学生吃得好又消化得了,同时又得到了成长,这是教育最好的走向。
学习无捷径,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