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在晓庄创办三周年的演讲中阐述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是好生活即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即是坏教育;有目的的生活即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即是无目的的教育······生活教育即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他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
我们教育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朝着我们预想的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并不会在你预定的轨道上认真地走下去,有的甚至会偏离得很远。在班级这么一个群体教学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前行呢?我觉得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试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活即是教育”换个方向思考,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我想让我们班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拥有哪些本领品质,那么我就应该为了达到目标为他们提供一个类似的成长环境空间。让他们在环境氛围中去学习,被潜移默化,渐渐地向着预定的目标靠拢。
接手我们班的时候,我最想培养孩子们的就是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刚开始发现有的孩子做出不友爱同学,给集体抹黑的事情时,我痛心疾首,狠狠地批评了他们。可是我发现这么做并没有让他们认识到同学友谊的重要性,更别说集体荣誉感了。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开始尝试着举行集体性的活动,希望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在共同努力中认识到团结友爱同学是多么的重要。活动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我看到平时不愿意和同学玩耍的孩子也都能放得开,和同组的人完成一团,这些场面真的让我有点感动。但是由于学生学业任务比较多,活动也不能过多的展开,也不是定期的连续性的开展,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积极,活动后持续效果不长,所以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大。现在我又换了一种方式,我将班里的座位排成围坐式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安排4-5人,并且组内成员由爱说话的和不爱说话的,成绩好一点的和成绩弱一点的组合在一起。每一组我选出一个管理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做组长,由组长带动其他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给予优秀的小组和成员以奖励,这样,在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中培养学生对同组人员的关怀以及对个人所在小组的荣誉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感觉效果比较好。现在,各组长的责任心与日俱增,组员在组长的带动下也成长不少。这种小组学习的环境对孩子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目前班级小组学习的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孩子们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不自觉的就会将自己纳入小组集体甚至是班集体中,这样,离我对他们最初的要求又近了一步,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欣慰的。
不管是教育一个孩子还是一群孩子,环境对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我深信,在一个良好环境氛围下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加卓越,而我,也会尽己所能,为孩子们创造这么一块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