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作业写到分析徐则臣的作品《如果大雪封门》的标题和开头之开头第一段完,今天的作业接着尝试分析另外7段。
1.第2段和第3段:“第二天一早,我爬上屋顶想把凳子拿下来。一夜北风掘地三尺,屋顶上比水洗得还干净。经年的尘土和杂物都不见了,沥青浇过的地面露出来。凳子卡在屋顶东南角,我费力地拽出来,吹掉上面看不见的尘灰坐上去。天也被吹干净了,像安静的湖面。我的脑袋突然开始疼,果然,一群鸽子从南边兜着圈子飞过来,鸽哨声如十一面铜锣在远处敲响。我在屋顶上喊:
‘它们来了!’”
解析:(1)鸽子——这部作品贯穿始终的道具。从最初露面时带着鸽哨的洋洋洒洒一大群,到后来摘了鸽哨,只剩最多半数保命。我感觉,别看只是一只只小小的鸽子,它在这部作品里承载的却是人与人的信任,人性的贪婪黑暗,和向往自由,向往光明和希望的意义。尤其是“鸽哨声如十一面铜锣在远处敲响”这句描写,画面感强烈。其实,我们一定都看到过鸽子在天上飞,但所有鸽子飞起来也并无什么不同,与其写鸽子的外形特点,甚至是天空或天气,都不及换一种描写方法来得妙,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而且是如同敲锣般,敲十一面铜锣般响,声音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回避不得。但,我没想通的是,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十一面铜锣”而不是别的数字,这个问题等卓老师后续投喂解答吧,哈哈。(2)作者写到“我”在没看到鸽子,就先听到鸽哨时,脑袋开始疼这个细节,我是这样理解的:“我”的头疼后来慢慢好了,表面看是因为鸽哨被林慧聪摘掉了,其实深层的含义是“我”在走近林慧聪后,发现对方尽管也生活不易,但是他对人愿意报以信任,愿意帮助他人(这是自己和另外两个朋友没有的品质)。并且他来自中国的南方之南,还是个参加过高考的,脑袋里装着大胆梦想(没见过雪,却敢在卷子里写一场足以封门的大雪)的和他们完全不同的人,这些都是“我”从来不曾感受过的。所以,随着交往的深入(不仅是和林慧聪,还有那些聪明的鸽子),“我”也逐渐卸下伪装,回归了正常人的样子。(3)文中写“一夜北风掘地三尺,屋顶上比水洗得还干净。经年的尘土和杂物都不见了,沥青浇过的地面露出来”,在我看来也是预示着一段新故事的开始,强调在“经年的尘土和杂物都不见了”这个细节。
2. 第4段:“他们俩一边伸着棉袄袖子一边往屋顶上爬,嘴里各叼一只弹弓。他们觉得大冬天最快活的莫过于抱着炉子煲鸡吃,比鸡味道更好的是鸽子。“大补,”米箩说,“滋阴zhuang 阳,要怀孕的娘们儿只要吃够九十九只鸽子,一准生儿子。”男人吃够了九十九只,就是钻进女人堆里,出来也还是一条好汉。不知道他从哪里搞来的理论。不到一个月,他们俩已经打下五只鸽子。”
解析:(1)在我看来,行健和米箩跟“我”并不是一路人,从这段就能看出端倪了。同样是馋肉,他们想得显然更加成年化。虽然这里的对话可能是句玩笑,但却为后来林慧聪虽然搬来同住,大家逐渐熟络(建立感情),而且(对鸽子)看管措施也越来越严格,可是鸽子数量持续骤减的背后真正的原因——他们给那个红衣女人送鸽子吃埋下了伏笔。(2)文中出现的另一个辅助道具——弹弓。一开始是“我”见证了它杀死过7只鸽子,但后来弹弓再没动弹过地方,可是鸽子死得更多了。究竟“弹弓”代表了什么?我觉得似乎是“我”的信任。最初是信任它可以带来鸽子肉,后来变成对行健和米箩的信任标志。但是关于这点,自己又不是十分笃定,也可以留作后续问题等卓老师解答。
3. 第5段:“我不讨厌鸽子,讨厌的是鸽哨。那种陈旧的变成昏黄色的明晃晃的声音,一圈一圈地绕着我脑袋转,越转越快,越转越紧,像紧箍咒直往我脑仁里扎。神经衰弱也像紧箍咒,转着圈子勒紧我的头。它们有相似的频率和振幅,听见鸽哨我立马感到神经衰弱加重了,头疼得想撞墙。如果我是一只鸽子,不幸跟它们一起转圈飞,我肯定要疯掉。”
解析:(1)作者将鸽哨的声音赋予了颜色,那是一种“陈旧的昏黄色的明晃晃的声音”,看到这样几个形容词,我的脑海里呈现出来的像是一些外壳看似生锈,但是依然可以发出声音的铃铛。前后是有鲜明得对比性的。我在这段话的背后体会到的意思是:现在的生活就是陈旧的昏黄色的,但是潜意识里将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个新的契机。(2)作者写,鸽哨的声音像是紧箍咒,扎进了脑仁里。神经衰弱跟着一起作妖,令他头痛得想撞墙。我理解为这种声音(即将发生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要打破完全旧的样貌,所以是从“神经”这个层面发生的事情。(3)作者又说,假如自己也是一只随行的鸽子,会被这没完没了的转圈搞疯。我理解为此刻“我”没有做好准备,也不觉得自己可以面对新的生活,甚至是对未来的一切持拒绝态度。另外,这里这么写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给未来“我”接受了鸽哨,接受了不停飞翔的鸽子,甚至还去保护它们,形成了对比和呼应的作用。
4. 第6段:“你当不成鸽子。”行健说,“你就管掐指一算,看它们什么时候飞过来。我和米箩负责把它们弄下来。”
解析:前半句说“你当不成鸽子”,这是行健和米箩对“我”的看法,实则是说:你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待在地上,贴小广告,住破房子,不要有过分的目标和愿望。后半句说“我俩会把飞过来的鸽子弄下来”,实则是说:飞得高有个屁用,还不是会被我们的弹弓打下来变成下酒菜?所以,别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满足当下挺好。
5. 第7段:“那不是算,是感觉。像书上讲的蝙蝠接收的超声波一样,鸽哨大老远就能跟我的神经衰弱合上拍。那天早上鸽子们的头脑肯定也坏了,围着我们屋顶翻来覆去地转圈飞。飞又不靠近飞,绕大圈子,都在弹弓射程之外,让行健和米箩气得跳脚。他们光着脚只穿条秋裤,嘴唇冻得乌青。他们把所有石子都打光了,骂骂咧咧下了屋顶,钻回热被窝。我在屋顶上来回跑,骂那些混蛋鸽子。没用,人家根本不听你的,该怎么绕圈子还怎么绕。以我丰富的神经衰弱经验,这时候能止住头疼的最好办法,除了吃药就是跑步。我决定跑步。难得北京的空气如此之好,不跑浪费了。”
解析:(1)“那不是算,是感觉。像书上讲的蝙蝠接收的超声波一样,鸽哨大老远就能跟我的神经衰弱合上拍。”我觉得这句是隐藏着“我”注定是和行健与米箩不同的,因为我能接收到来自高空的、不属于地面的,不普通的信号,也为后来“我”的变化埋下了伏笔。(2)“他们光着脚只穿条秋裤,嘴唇冻得乌青。他们把所有石子都打光了,骂骂咧咧下了屋顶,钻回热被窝。我在屋顶上来回跑,骂那些混蛋鸽子。”这句话将“我”和他们的行为在前后两句形成了对比。他们宁可冻着也要撞运气,发现运势不足,就立刻回去躺平,而我则在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坚持。(3)“以我丰富的神经衰弱经验,这时候能止住头疼的最好办法,除了吃药就是跑步。我决定跑步。难得北京的空气如此之好,不跑浪费了。”这句话则体验出“我”愿意主动解决问题,愿意尝试,同时,好像还读出了那么点窘迫,因为吃药是要花钱的,所以不如免费跑步来得好。再者,也是作者由此设计出“我”和林慧聪的第一次见面。“跑”其实也在后文中出现过无数次,我觉得它代表了一种态度。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追风筝的人》,也在传递“跑下去”就会有希望的意蕴来。
第8段:“到了地上,发现和鸽子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其实并非绕着我们的屋顶转圈,而是围着附近的几条巷子飞。狗日的,我要把你们彻底赶走。这个场景一定相当怪诞:一个人在北京西郊的巷子里奔跑,嘴里冒着白气,头顶上是鸽群;他边跑边对着天空大喊大叫。我跑了至少一刻钟,一只鸽子也没能赶走。它们起起落落,依然在那个巨大的圆形轨道上。它们并非不怕我,我在地上张牙舞爪地比画,它们就飞得更快更高。所以,这个场景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群鸽子被我追着跑。然后我身后出现了一个晨跑者。”
解析:(1)“到了地上,发现和鸽子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是“我”的视角(位置)发生确定变化的第一个镜头。我理解的是,一旦离开原有的环境,周围的变化会是巨大的,也许这种变化不一定全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有好的,也会有不好的。这也是自己改变的开始。(2)作者描写了“我”张牙舞爪、气急败坏地在地上试图驱赶天空中的鸽子,并用“怪诞”这个词来形容它。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在外人看来,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即使看明白是在驱赶鸽子,也是徒劳无功的。但对于需要一个契机去改变的人来说,可能“有难度”才是可贵的。尤其是后文中,“我”对鸽子的感情从最初的驱赶到主动保护,这样的改变也让文章内在的情感实实在在升温了。
小结: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大雪封门》这个故事第一部分的所有解读,想必理解有限,虽有瑕疵,但也是自己的学习成果。作为这部作品的一位“哈姆雷特读者”,有收获比啥都强。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在卓老师的讲解下有更深刻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