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80601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白话】曾子说:“可以把六尺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政令委托给他,面临安危存亡的大关节也不能改变他的操守。这就是君子了吧?这真就是君子啊。”
【思考之一】能够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德?为什么?
何谓托孤?李炳南先生说:“君主在命终之际,顾念其子孤幼,乃委托可靠之人辅佐,名为托孤。”何谓寄命?李炳南:“托孤必然同时寄命,即将国家大事一并拜托此人帮助幼君治理。”就是摄国政、代君行政令,就是把国家政权委托给他。
托孤寄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就是把不能摄政的未成年的幼君,以及国家政权交给一位值得信赖的大臣去扶助和管理。把人和江山社稷都托付给你了,这需要何等勇气和决心!那我凭什么信任你?凭什么把国家命运押在你一个人身上?这是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呢?
李炳南先生说:“可以托孤,可以寄命,以及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的人,依曾子的看法,此人一定是君子。”
蕅益大师说:“有才有德,故是君子”。
陆陇其《松阳讲义》说:“大抵人要做成一个人品,才节二件缺一不可。有才无节,则立脚不住;有节无才,则亦于事无济。此二件非生质之美,则必从学问做成。”
也就是说,一个可以托孤,可以寄命,而又不可夺志的人,必须是才节兼具,也就是如今所说德才兼备,他必定是君子。有才无节,大则不能立身行道,小则不能在社会立足;有节无才,智慧不够,事功不足,也不能兼济天下。这两样东西不是天生就具足的,必须透由扎实的用功,从广闻博学中成就。
朱熹说:“其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这个人的才能可用于辅佐幼君,摄持国政,担当托孤寄命的重任。他的节操,可以支撑他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面临生死存亡这个大关节处,不能被夺取志向。
在孔子的心目中,如此才德兼具的人莫过于周公了。孔子曾感叹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感叹自己衰老得很厉害,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读本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种浩然正气。曾子继承孔子的“杀身成仁”,到孟子扩充为“舍生取义”。“思孟学派”的传承体系中,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孟子的浩然正气,从本章可窥见一斑。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本章曾子的“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异曲同工,一脉相承。
【思考之二】“周公辅成王”“诸葛亮托孤治蜀”“文天祥临大节不可夺”等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本章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倾慕不已。读完此章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历史长河中那一个个为照顾幼主、管理国家而含辛茹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子群像,从周公、诸葛亮、文天祥,到程婴、张居正、史可法,都是历史上既可以托孤又可以治理好国家的君子。他们志向远大、忠诚坚毅,力挽狂澜,以一腔热血和浩然之气救国家与少主于危难之中,在国家和个人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也许有人会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也没有君主托付幼子给我,我也没有机会管理一个国家。那么学习这一章的现实意义何在?
虽然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管理一个国家,但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家庭或是在单位、面对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的时候,都可以做一个能为他人所信任的人,一个诚信的人。不再只为自己而活,而是将更多人的苦乐放在自己的心上、尽力去帮助他人、温暖他人。其实,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做出什么选择都有可能。有的人会选择先救自己,只顾自己;但同样也会有人,信奉还有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在千钧一发之际克制逃生的本能,去挽救更多的人。就像在汶川地震中,那个四次冲回教室,救出了全部孩子的老师;就像在去年郑州“720”水灾中,他们有向在大水中无法回家的人,提供栖身之地的宾馆工作人员,有在如急流的马路上蜂拥而上拉住被洪水冲走行人的人们,还有看到车子在马路上即将被淹没,而飞奔过去救助车上乘客的路边店铺的生意人……这些人看起来也许普普通通,但都是胸中有大爱的英雄。还有在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那些逆行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也都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生死存亡关头去帮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都是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的人。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时无刻都行进在仁义之道上,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会离开道义。即使是在很仓促的时候,譬如说遇到疫情、水灾、火灾或者地震等各种意外的紧急事件的时候,或许多数人都会慌张,但因为君子心中有坚定的志向,他要朝着成圣成贤的目标去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犹疑,不会慌乱,还是心心念念地去想如何利益大众,而不会因为仓促就忘记了仁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