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我们说深度工作时重要的,不是因为分心是邪恶的,而是因为深度工作能够使比尔盖茨在一个学期创立起10亿美元的产业。
喜欢《深度工作》的作者看到问题的方式,没有非黑即白的告诉你深度工作是绝对的好,肤浅工作不能要,而是告诉你谁的价值更大,你需要时增加它的比例,而不是绝对执行。书中带给我很多思考:
- 介绍新事物,既要有理论基础,也要有实践准则,还要加上公正的评判标准,新事物的好并不是因为旧事物的不好,而是因为它在评判标准中更有效率。
- 做好一天计划: 你的目标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删除了手机中的微博、抖音等应用,关闭朋友圈。脸谱网最多只能算是在已经存在的众多娱乐项目中增加了一项选择而已
-
掌握邮件的主动权:
- 发件人自我过滤
- 收发邮件:用一到两分钟思考从当前状态发展到想要的结果,需要信息量最少的流程,回复时认真叙述这个流程并说明当前的状况。
- 不要回复:很难合理回复、内容不感兴趣、回复不会好不回复也不会坏
- 固定生产力:确定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可使日程安排的更紧凑,工作效率更高,能够专注最重要的事情上。
- 定量分析每项活动的深度: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完成需要的时间,专注于单位时间内提供更多价值回报的工作。
- 问题不是推特是够带来了一处,而是它带来的益处是否足够抵消它所消耗的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
选择的思维工具:
- 整理出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几个目标。
- 列出实现每一个目标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足够明确又不是某个时间点结束,如“定期阅读并理解我所在领域的最前沿成果”,不是“做更好的研究”或是“会议结束前完成报告”。
- 思考当下的工具对于上述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
- 只有一种工具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