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所谓政治“无为”
摘要:作为老子思想核心的无为,与其联系最多的便是老子的典籍《老子》,也可称为《道德经》。老子政治思想的主旨无疑是“无为政治”。老子认为“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首先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纯粹的按照自然来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消极观望。相反,老子企图用无为这种更加迂回的手段,来实现治世的目的,更巧妙的运用自己的权力,因此,无为是一种政治策略和治国策略,用作实际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为无为”。
关键词:老子、政治、无为
一、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写到实时的社会面貌: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在社会富足之下,统治阶级的奢侈腐败,面对不断增长的欲望,他们贪得无厌,以至于到了不可逆转的状态,甚至带动百姓也跟着腐败与奢侈。老子对于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活只因总结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显然,老子家百姓穷苦,社会沦丧的因由归结到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无为。鉴于这样的状况,老子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二、无为之下的政治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与大。以及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因为不把自己当做是万物生成的根由,大道因此才能成其大。而圣人因为自己不自认为伟大,所以他们才能成其伟大。在政治领域里,这种道变形为一种无为而治的治国之术。老子对于有为的社会颇有意见,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有为在作祟,如果废除了追求功利的各种行径,那么大道会自然归正。老子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可见他觉得根除虚伪,摒弃争夺的首要应是消除吸引他们有为的诸多外在欲念。如果国家有为,那么带来的将是虚伪各行其处,和谐破灭,社会混乱等等,而如果处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状态之下,那么社会自然会生出仁义孝慈,智慧忠诚等社会应所有的各种要素。老子主张的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正是在这样的有为前提下而来。由此可见无为之政治大道秩序平稳,国家和谐,百姓无忧。
三、澄清无为思想所谓“愚民”
《道德经》第二章写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名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单以其片段性的著述而论,似乎这是完完全全的愚民政策,但放在整体的道家语境之下,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是不以政治压迫,政治有为,恶性手段等方式强行干预社会自然秩序,是要“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达到“夫惟不争,故无尤”的境界。通过圣人坚守无为,从而创造出一种环境,即人民在其中可以自由的,发挥其所长,不必担忧来自外部的各种压迫所困扰,所以能够达到长治久安。
四、结语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无疑是先秦礼崩乐坏,社会混乱的产物,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仍将占据了专属于他的一方席位,可见其思想之深妙深得前人所接受。直至今日,这种无为而治思想仍被人们借鉴来处理社会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