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
田宏杰
142个笔记
第八章 智慧管教——与孩子共同成长
>> 心理需求·坏行为下隐藏的“成长密码”
>> 孩子的行为也许有错,但他的需求一定是好的
>> 怎样既能满足孩子内在的渴望,又能培养恰当行为
>> 所以面对孩子的坏行为,如果我们只是去掩盖、去消除、去压制是不对的,因为它下面的心理需求还在。我们一定要去找到这份心理需求,看清它。这个需求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就是孩子成长的密码。我们找到这份需求,然后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恰当的行为来满足这份需求,在需求得以恰当满足的时候,引导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 共情·用共情说服孩子
>> 共情:理解孩子,要看到孩子行为下的需求
>> 共情的重点是比孩子看远一步,看到他情绪的复杂性和两面性
>> 如果孩子不能学习理解别人的情绪,他的情商会很低
>> 所以共情的时候主要的是先去觉察和理解孩子,用语言表达清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认同。情绪被认同、被看到后,才会慢慢平复下来,开始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共情完了,真正的教育才刚开始,这时要让孩子诚实地面对整个事情,看到情绪的多面性、复杂性,看到孩子情绪中的正面的力量,想要改变的力量,然后引导孩子去采取更好的行为,这才是真的共情。共情会让孩子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不断健康成长。
>> 启发式提问·让孩子主动改变
>> 启发式提问的关键是家长信任孩子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要把刚才命令性的语言或者指责性的语言转化成启发式提问,要去问孩子:“你觉得怎样才能背好?”或者说:“虽然学校学习科目也很多,但你又想去提高英语,怎样才能挤出时间学好英语呢?”或者在准备去报辅导班的时候,就要问孩子:“我们希望通过报辅导班去提高英语成绩,那你觉得需要在哪方面加强?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呢?到时候我们怎么去解决呢?”
>> 怎样用启发式提问,解决二宝家庭的争端
>> 怎样用启发式提问,解决孩子作业乱的问题
>> 我们要说,“你看这一行写得不够整齐,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写得又整齐又好呢”,或者说“这几个字结构比较难写,来观察看看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琢磨、去想办法。
>> 启发式提问的前提就是信任,发自内心的信任,相信孩子内在有好的动机,相信孩子能够借助原有的经验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候父母不要着急,要先观察,然后用启发式提问代替我们原来常常不由自主冒出来的命令式的语言、质问的语言、威胁式的语言。抱有好奇心地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孩子就会主动地、创造性地找到办法,得到不断成长。
>> 父母情绪·怎样面对陪读中的挫败感
>> 真的是孩子让我们生气吗
>> 工作和生活中越觉得挫败,在陪孩子学习时就会越容易发火。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是投入,有掌控感,在陪孩子学习时越能沉下心来,积极面对。
>> 陪学中的挫败感是一种会不断累积的情绪
>> 直面挫败:在失控中要觉察内心真正的期望
>> 怎样才能从这种沮丧和挫败的情绪中走出来呢?我们要自己去觉察自己,看清楚在失控中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当我们看清楚了:现在这种情况是我没法控制的,这让我有点沮丧,有点挫败的感受。那后面才会问自己:我到底想控制什么?我希望得到什么?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要一直接着向下问,一直问到最核心的期望。
>> 管教中的界限:管好“能管的”,接受“不能管的”,分清这两者
>> 让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练会正确的陪学方法,也学会怎么温柔地、有效地对待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孩子一起成长。
>> 映射·你一说孩子,他就怼你,怎么办
>> 首先,对孩子的情感进行映射,理解需求,明确界限。
>>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需求后,要把界限明确地告诉他。“但你那么大声吼,妈妈不允许,当你那样用吼的语气讲话的时候,妈妈会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被尊重。下次你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前,要先想一想,想好怎么说。我希望你能够用尊重的口吻和妈妈说话,因为我希望我们是能彼此尊重,彼此照顾对方感受的。”这就是权威者的要求,我不允许你吼我,下次你想好怎么表达你的想法。吼的行为我不允许,这就是界限。
>> 其次,坚持界限时要做到“温柔地坚持”。
>> 最后,要找到坚持界限的方法。
>> 所以当孩子怼我们时,我们不能情绪化地怼回去,而是要“温柔地坚持”。将“温柔地坚持”分解开来,“温柔”对应的是映射情感,是敏感地看到孩子的需求,映射给孩子让他自己看到,并且帮助孩子找到办法,去满足他内心的需要。而“坚持”对应的就是界限,这个界限是事件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你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能跨过。
>> 完整的爱·家有二宝,大宝怎么管
>> 第一,避免让孩子认为弟弟妹妹的到来会威胁到父母对他的爱。
>> 第二,不能只看到手足之爱,还要看到手足之恨,这样情感才是完整的
>> 第三,一定要让大宝明白父母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给的爱是不一样的,是逐步深化的。
>> 所以家有二宝,大宝怎么管?重要的就是真实地告诉大宝,他对弟弟妹妹的情感是多元化的,情感中有爱有恨,有美好有麻烦。另外,让大宝明白这个爱是成长的,爸爸妈妈对他的爱里不但有给小宝的疼爱,还有欣赏,这样大宝才能不再纠结于爸爸妈妈到底更爱谁,而是心里充满信任感和安全感。
>> 自我同一·用“心”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
>> 对自身消极情绪越不接纳,越容易产生青春期情绪问题
>> 在负面情绪的谷底时,“你不该难过”的想法会削弱孩子的心理弹性
>> 青春期最重要的事是看到不同的自我,接纳不同的自我
>> 所以跟青春期的孩子在一起,父母一定要学会的就是用心倾听,少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孩子,要真的用眼睛、用心去看到孩子,引导孩子看到不同的自己,欣赏不同的自己,学会怎么跟不同的自己相处,最后形成内心融合的、同一的自我。
>> 夫妻沟通·父母在管教中有冲突,怎么办
>> “父母一方扮红脸,另一方扮黑脸”会让孩子内心冲突
>> 夫妻双方在孩子的管教问题中有冲突怎么办
>> 第一个执念是“我对,你错”。
>> 第二个执念是“你应该了解我的想法,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
>> 两人沟通后就会发现,最根本的目的是一样的,比如父母两人都是希望孩子自律又自由。那这时,父母要做的一定不是盲目严格,也不是盲目宽松,而是要看到对方的期望,表达自己的期望,还要看看自己的教育中哪部分不够好,而对方的教育中刚好能够跟自己的互补。夫妻之间共同养育的效果绝不能“1+1小于1”,两个人管还不如一个人管得好;而一定是“1+1=2,甚至大于2”。两个人要互相交流,找到共同目的,将管教中的冲突转化为管教中互补的力量,突破自己原来坚固的、单一化的思维模式,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 转换信念·解决隔代教养中的冲突
>> 第一,对长辈的教育行为进行补偿性或创新性的解读。
>> 比如刚才奶奶说“我大孙子真棒,真聪明”。妈妈可以在旁边补充,顺着奶奶的话来接着说:“是的,亮亮这学期每天都做50道口算题,开始算得还没这么快,现在算得又快又准了。”然后转小声音偷偷地说:“妈,这孩子真的聪明,他特别能琢磨,他能够自己把口算的算法用到这个买菜算账里面。钱和口算不完全一样,它有元角分呀,可是这孩子转换得特别快,我都不知道他咋做到的。”你们在小声说话,孩子听到没?全听着呢,跟他自己有关的信息,他会竖着耳朵听。这孩子听到了,心里就明白奶奶夸自己聪明,妈妈也说自己聪明,他内心对自己的能力就很确定,夸聪明能让他自信也很好呀。但是,这时“聪明”的含义不再只是天生的能力水平了,而是变得深刻化了,变得不一样了。“聪明”的含义变成我每天坚持做练习,把口算做得又快又好;我还特别能琢磨,能把口算中的算法变成元角分的转换。
>> 第二,面对双方观念冲突时,要看懂观念的内涵,找到共同点。
>> 第三,在必须要统一观念的事情上,通过探求共同目的达成观念的一致。
>> 要解决隔代教养中的冲突,父母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长辈的教育行为进行补偿性的解读或创新性的解读,用合理的理念去补充,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二是双方观念冲突时,要让孩子看懂观念的内涵,明白其中的差别,更全面、更有弹性地理解规则;三是通过探求共同目的,达成观念和方法的一致。我们在教育中不要怕冲突,在冲突中也不要坚持我对你错,而是要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把双方观点中的有用因素抽取出来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法。
第九章 积极性格——让成长洒满阳光
>> 拓展性思考·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 实际上在这种“输不起”的问题中,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输和赢的问题,而是孩子的输赢观,也就是“输”和“赢”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输赢观最利于孩子的成长?
>> 为什么孩子会输不起
>> 在赢的时候就得让孩子思考:通过这次赢,得到了什么。比如刚才的问题中,孩子赢棋的时候家长就要问他:刚才哪步下得最好呀?哪步下得最险?这次又有什么进步?
>> 输的时候怎样引导,才能够让孩子输得起
>>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不总结,失败永远不会是成功之母,只有及时总结,吸取其中的经验,失败才会有意义。
>> 要想让孩子输得起,就需要通过拓展性的提问让孩子思考输与赢的意义。当孩子赢了的时候,不要指向结果地去夸他真棒、真厉害,而是要问:哪一着儿让你赢的?这着儿下次还能用不?你有什么进步?对方输在哪儿,你怎么吸取他的教训?如果输了,那更要问:刚才哪一步出错了?哪些问题没想到?下次可以怎么改?对方是如何赢的,怎么能把那种方法学过来?通过拓展性的提问和思考,孩子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理念:胜败乃兵家常事。在赢中我有收获,我能成长;在输中我也有收获,我也能成长。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不执着于输赢,形成成长性的输赢观。
>> 坚强·孩子爱哭不是错
>> 第一步,父母要做的一定是先观察自己
>> 父母要向内观察,现在感觉自己心里很郁闷,有很大的火气,是为什么?是孩子的哭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教育失败,有挫败感,还是孩子哭的时候,我们担心别人会批评自己,很恼火?是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太想让孩子赶快好起来,可是做不到,这让我们因为没有办法控制而焦虑烦躁,或者是我们自己从来都是只允许自己把积极的一面呈现给别人,把消极的情绪压抑得很深,这时孩子的哭让我们自己无处遁形所以恼怒?一定要向内去看我们内心这个窝火的情绪到底来自什么地方,透过孩子哭的事去做自我的觉察。
>> 第二步,去倾听孩子
>> 第三步,用新的更合时宜的各种方法去表达情绪
>> 孩子爱哭不是错。要想让他学会坚强,就要让孩子面对困难,受委屈时既可以用原来常用的哭的方法,又可以用新的更合时宜的各种方法去表达情绪、调控情绪,最后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又柔韧又坚强。
>> 勇敢·孩子胆小,怎么办
>> 第一步,要先跟孩子“同频”
>> 沟通里最重要的就是同频,同频之后才能共振。
>> 第二步,在紧张感中加入刺激感
>> 第三步,我们引导孩子在紧张中加入理智
>> 所以当孩子因为一些事情胆小害怕时,不要急于告诉他“这没什么可怕的”,要先去理解他的情绪,和孩子一样去感受这份害怕,然后在他害怕的情绪里偷偷地加进去一层刺激感。最后和孩子一起理智地去分析,这个引起害怕的事物是怎样做到让我这么害怕的,分析清楚了,就在孩子害怕的情绪里又加进了理智。当害怕中加入了刺激感和理智,这个害怕就和原来的不一样了,孩子就会慢慢地不排斥害怕的感受,甚至会慢慢地喜欢上这种又害怕又刺激的感受,变得真正勇敢。
>> 走出舒适·让孩子自由表达、勇敢发言
>> 首先,要让孩子看到自己会紧张,然后为紧张做好准备
>> 其次,让孩子接纳自己的紧张情绪。让他明白紧不紧张不是最重要的,讲得好不好才最重要,如果讲得好就会得到大家认可,紧张感就会慢慢被冲淡。
>> 解决冲突·孩子激烈反对家长管教,怎么办
>> 这时候我们只能软硬兼施了。“硬”是指内在的要求是硬的,练会错题,必须达到要求,不能打折扣;“软”是指达到这个内在的要求的方法是软的,可以改变,而且要不断改进,成为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所以,内在的要求是硬的,适用的方法是软的,要用软方法达成硬需求,这就是软硬兼施。
>> 内在要求是硬的,我们要跟孩子把内在要求讲好
>> 方法可以是软的,是多样的,而且要允许孩子自己找办法
>> 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要分清哪些内在规则是必须做到的,是石头墙,那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哪些内在规则是有弹性的,或者是木栅栏,孩子可以偶尔尝试不做,看看不做的效果,然后再自己找到能够做到要求的方法。
在这个规则的设立上,要强调的不是“我对你错”,也不是“必须这样做,还是必须那样做”,而是我们一起去看,这件事有什么内在要求,这个内在要求对孩子来说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内在要求一定要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达成一致,它是硬的。而孩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到它,则是有弹性的,是软的。心中有内在要求,行为中能自己主动找方法的孩子,才会知道他想要什么、想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让孩子形成内在的规则感。
>> 开放·嫉妒也是成长的力量
>> 语言上,家长要把“人家多好”变成具体的、可培养的、可模仿的行为
>> 所以要想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嫉妒情绪,家长要摆正观念。不要通过谁比谁棒,谁比谁强来比较,而是要在对方身上找到可培养的、可模仿的行为指给孩子看,让孩子看到并掌握到。
>> 情绪上,家长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孩子嫉妒情绪下内心的渴望
>> 如果父母总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优劣、好坏的比较,那这个孩子的嫉妒心就会阻碍他的发展。要想通过嫉妒心激发出成长的力量,父母要引导孩子明白在与人比较时,比较的不是人的优劣,而是水平和技术上的差异,在比较的过程中,父母要在别人家孩子身上找到可培养的、可模仿的行为指给自家孩子看,让孩子看到并掌握到。父母还要看到孩子嫉妒情绪下的内心渴望,并帮他找到满足自身渴望的方法,来提升他自身的水平。
>> 安全感·如何避免孩子被虐待和欺凌
>> 一、必须要打好预防针
>> 爸爸妈妈是你坚强的后盾,在学校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不管你做得对不对,我们都会帮你一起想办法做得更好。如果你被欺负,我们也一定会帮助你想办法解决。”
>> 二、要分辨孩子面对批评的情绪
>> 孩子的行为中会有老师的影子,家长可以观察孩子平时碰到着急的事情时,他是怎样对待别人的,是不是有过激行为。这也会反映出老师平时是怎么对待他的。如果孩子跟你们说话时,总是有教训的语气就有可能是在模仿老师的语气。
>> 三、要正确询问
>> 如果家长真想问,也不能问:“老师有没有打你?”而是要问:“当时老师怎么做的?老师怎么说的?你是什么感受?你有害怕或紧张吗?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妈妈,妈妈会帮助你想办法。”
>> 理解很重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 家长的两种常见错误反应
>> 第一种:这孩子太丢脸了,回来我一定狠狠批评他。
>> 第二种:孩子只是上课的时候往旁边看看,有那么严重吗?
>>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去体会老师在批评中表达的期望
>> 其次,引导孩子去看到他自己的期望。
>> 家长和孩子要把老师的每一次批评都当作一个信号,要通过这个批评看到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改变和提升。要学会理解老师批评的内涵,从批评中吸收营养,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第十章 良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 诚实·孩子说谎,怎么办
>> 第一个矛盾是理智与欲望的冲突。
>> 第二个矛盾是对自身好形象的期待与说谎行为的冲突。
>> 如何处理理智和欲望的冲突
>> 如何让孩子犯错误后敢于承认和修正
>> 羞愧感会让孩子的认识不合理,他不会认为这件事是自己的行为不好需要改变,而是认为自己这个人不好,要知道他对自己的这种否定会影响到他的自信。
>> 要想让孩子诚实,首先要处理好孩子的理智和欲望的冲突,理解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并做好预防工作;其次要让孩子犯错误后敢于承认和修正,给孩子的情绪一个转化的空间,让孩子将说谎后的焦虑转化成内疚,再让他找到办法去改正。当孩子做错了,但他有办法去补救和修正时,他就可以诚实地面对错误,让自己成长了。
>> 自主管理·别让孩子偷偷玩游戏
>> 首先,要让孩子认清游戏对他的“意义”。
>> 其次,让孩子看到游戏之外的对他而言“重要的事”。
>> 最后,因为偷玩游戏内心冲突时,要学会“暂停”下来去体会这份冲突。
>> 家长不要盲目地跟孩子说“别玩游戏”,而是要和他一起探讨如何像管理学习、运动、阅读一样来管理玩游戏,并且学习如何协调这些任务,保证每一项任务都按要求完成。同时,家长要重视孩子内心对想玩游戏和应该学习之间的冲突,事先和他一起想好解决办法,多次演练实践,让孩子在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会跟自己的冲突情绪友好相处。由家长管理到孩子自主管理这中间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为孩子搭建阶梯,帮助孩子实现自主管理,做自己的主人,做一个自律又自由的人。
>> 边界·学习中过于依赖父母,怎么办
>> 第一种情况:他真的不知道这道题怎么做
>> 教孩子时也要分两条线,一条线是直接给它鱼,告诉他这道题怎么做。另一条线是要给他鱼钩,教给他捕鱼的办法。孩子在自己做题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这道题我会做,另一种是我有能力去琢磨、找到解决这道题的方法。所以家长在陪学中要搭建梯子,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从依赖家长变成依靠自己了。
>> 第二种情况:他不会自己管理学习时间
>> 第三种情况:他不是真不会做,而是懒
>> 行为矫正·孩子为什么爱说脏话
>> 首先,让他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
>> 其次,要表明说脏话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 最后,跟孩子探讨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 所以咱们可以去思考用哪些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些愤怒”。当孩子找到新的可以替代的语言后,他也就矫正了原来说脏话的行为
>> 为什么孩子被多次批评,还屡教不改
>> 说脏话的原因很复杂,所以家长在矫正孩子说脏话的行为时一定要先去观察,看看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意义是什么,他通过说脏话满足了自己哪些方面的需求,然后告诉他说脏话的行为爸妈不接受,但我们可以探讨,需要通过什么方法去满足这些需求。通过行为矫正法帮助孩子找到恰当的、合适的行为替代原来的不当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说到做到·保证计划不落空
>> 一是要评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
>> 二是准确地评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工作量
>> 三是事先考虑好执行中出现问题时如何调整
>> 孩子说要每天晚上都好好学习,那我们就要来看看怎么样做是“每天晚上好好学习”,具体地看每天晚上要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中间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事项,闲余的时间要如何去安排?做得不好的时候怎么去调整和监控?把这些问题都计划好后,孩子才明白“好好学习”这四个字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计划如果只是飘在空中、留在口头上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有将计划具体到行为中,他在每天的学习中,才会知道该如何去做。
>> 未雨绸缪·孩子早恋,怎么办
>> 首先,要做的是少干涉、多倾听。
>> 其次,要引导孩子处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 最后,要尽早培养孩子的恋爱观。
>> 解决冲突·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 首先,不要盲目地主张“打回去”,而要和孩子探讨他的情绪和需求
>> 其次,和孩子探讨怎么去保证和满足这个需求。
>> 最后,要实现方法升级,要问“除了打回去,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 所以在这个“打回去”还是“不打回去”的问题中,重点一定不是打或者不打的问题,重点是让孩子明白我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如何用理智的、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和别人的冲突。
>> 预见性·开学了,要怎么“收心”
>> 孩子为什么玩得越开心,结束时越容易哭闹
>> 要在玩耍放松和专注学习之间设置过渡阶段
>> 预热的时候做什么?加强优势领域,或补充短板
>> 预热时要整理新学期的心动目标,一条最好
>> 开学了,到底怎么收心?不能等到开学后他没收心回来,我们再去骂他,而是从开学前一周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早睡早起,开启学习模式。要让孩子提早预热,早8点和晚饭后分别设置学习时段。在预热中或者从优势领域着手去增强扩大优势,或者从弱势领域着手去补充知识和能力的盲点,提升孩子的胜任力。而且,要结合孩子的优势领域,跟孩子一起设定一个让孩子心动的活动目标,激发孩子心中高效率学习的动力,这样孩子在新学期里才能学得好、玩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