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下了一个睡眠APP,通过绑定在身上的智能手表接收数据,从而判断你晚上睡得好还是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智商税,第二天可以在软件上看看前一天做了几个梦、快速动眼持续时间、期间醒了多少次等等。
后来发现确实是智商税,就把那个APP删了,但数据保留了下来。前段时间因为看到了关于睡眠的相关研究,就把之前的数据翻出来进行对照,有以下几点发现:
一、睡前2小时做什么决定了今晚的睡眠质量。
如果睡前2小时刚吃完饭、喝了酒或进行了剧烈运动,大概率会睡不好。从数据上反应的结果就是翻身次数增加,深度睡眠时间下降。在睡眠数据不好的日子里,第二天的备注的原因一般是“吃了宵夜”,“晚上才锻炼”,“喝酒”等。
曼联足球队的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在《睡眠革命》中曾建议:睡前需要让自己完全放松,做一些诸如听音乐、洗衣服、闻一闻香薰、和家人聊天、读书等事情。这些事无一例外,都不是强视觉系娱乐,其作用是利用睡前两小时让主宰白天的交感神经顺利下班,切换成夜晚主持大局的副交感神经。当我们正式睡觉时,副交感神经就可以立马投入工作,进行身体修复、提升免疫力、剿灭癌细胞......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就像两个人,我们得在交感神经下班前和副交感神经上班前给它们流出一段“摸鱼时间”,才能有良好的睡眠质量。
二、周末睡懒觉,周一起不来。
收集的数据里面有一栏是【睡眠总评分】,周一的分数一般是最低的。平时一般在6-7分,周一只有3-4分。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周末喜欢睡懒觉的缘故。因为周末睡懒觉会让我们产生【时间偏差】。
比如,平时早上7点起,周末睡懒觉睡到10点,身体就会产生3个小时的时间偏差。周一再回归7点起,身体会因为3个小时的时间偏差而产生极度的不舒适。就像一个平时7点起的人,突然第二天必须4点起床,痛苦的程度其实差不多。为了不制造时间偏差,现在周末我会尽量和平时保持一样的起床时间,唯一的区别是不设闹钟。事实证明,不设闹钟最晚7点半基本也就醒了。
当我们养成这种有规律的习惯后,
身体就会在固定的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
祝大家睡得安稳、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