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今年三月购买的图书,里面有一部分章节内容已经阅读过。我买书就是有个习惯,不一定全部看完,而是因为某一个问题去找书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实践。这两天正因为各种问题焦头烂额,于是今天把这本书拿来再翻看翻看。
昨天去送教,一上午没有来学校。早读和第二节课调给了英语老师,大课间我没有给英语交代,我想着他应该知道帮我看一下。第四节紧赶慢赶的回来了,虽然我已经调好了老师上队会课,但是还是想着能回来更好。昨天的队会主题是《班主任不在的一上午》。我们班这学期开始每个同学轮流当班长一天,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没想到有一个同学跟我说,想不到自己还能有一天当一当班长,真是不可思议。他是一个“后进生”,他长得胖胖的,其实比较有责任感,就是行为习惯不好。我们班有很多绿植,他是我们班的“花神”,每天负责浇花。后来喊路队,他是声音最大的一个,我就让他负责每天的路队,他特别认真。甚至有一次不知道哪个同学欺负他,眼睛都红了,似乎也有委屈,但是依然站路队的时候很认真的喊队。我每天回家的路上都会碰到他,那天我问他原因,无论如何都不说,只说了一句老师您看错了,我只不过被沙子迷了眼睛而已。说完就跑来了。这只是我们班一个“问题学生”。王老师将问题学生分为五类: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问题生、品德型问题生和“好学生”型问题生。我觉得像我刚刚说的“花神”,他可以划分为“行为习惯型”问题生。他的行为习惯不好,站没站样,坐没坐样,马马虎虎,磨磨蹭蹭,而且严重的小动作。王老师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之冰消融也不是片刻之功,所以教育行为习惯问题生,教师特别需要耐心。
继续来说我们的班队会《班主任不在的一上午》。学生都是特别精明的,如果你班主任在,他们会特别的乖巧,如果你班主任不在,那么他们就会肆无忌惮的做很多事情。好在,我们现在是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班长在负责班级事务。昨天我就请班长从第一节早读一直到第四节上课,把班里的状况全部罗列出来。第一节有四五个学生被批评,原因是不会做题,我让他们坐下了,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第二节课英语课有五个学生被批评,因为说话和顶嘴。我了解了来龙去脉,让他们暂时站着;第二节大课间,发生了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因为我不在,所以班里的“达哥”,“无法无天”的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永远反复犯错的……总之各种问题都有他的一个孩子,为什么称“达哥”,就是因为他最好打架,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戾气,比如,有个学生不小心碰到了他,他肯定不依不饶,过去就打那个学生……他就是这样:上课不听,还扰乱纪律,下课作业不写不交,或者胡乱写写……之前有一段时间他的家长还管一管,现在完全不管。根据王老师的分析,我觉得这个学生他的问题是品德行问题。虽然现在他有很多的事情,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约束的话,品德型问题会越来越凸显。我也曾经采取过叫家长给家长打电话,约谈家长的方式。但是不是特别奏效。《班主任不在的一上午》这届主题班队会一共是一节课的时间,在这一节课上班里面,被点名的学生有,大概15位左右。其中点名最高的频率就是上面提出来的达哥。
比如可以这样,对于厌学型学生,可以说你学习尽力好,拿成绩好坏,学历高就并不能决定一切。只要你有,至今将来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照样子可以活的更加快乐幸福。总之,教育问题学生,老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心理型问题生教师应该像心理医生一样,教育品德型问题学生。
归纳总结阅读:
问题生,教育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应该是一小部分,不应该是一大部分。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好像是把问题学生当成了我们的一大部分工作。然而问题是野生具体到一个问题,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诊断分析,看看他到底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学生属于什么程度的。教育问题,生怕就怕简单化,越简单化,老是越吃力不讨好。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用线性思维来进行思考。比如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应该改了。这其实是不全面的。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问题生是病人,要给病人看病,前提是医生要合格,要有专业技术。否则大家会越来越被动,穷于应付,精疲力竭,常有江郎才尽的感觉。那么什么是问题学生呢?问题学生指的是品德,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从而用常规教育教学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整疗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