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新学期,新思考

历时3天的新学期师德培训,听到最多的词是“AI赋能”。

作为一个相对传统的青年老师,我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多多少少带着些“被推着走”的意味——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用AI查阅过任何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可能仅此一点就要被嘲笑“土老帽”了。

但是,随着培训的结束,对于AI,我不禁产生如下思考(我不认为自己是不和时代潮流的人,但在教育领域如此推广AI,作为教师,我确实隐有不安):

AI对于思想的渗透真的有利无害吗?

前有游戏的发明者造成了一批网瘾少年,现有AI渗透方方面面可能会造成一批“不爱思考”、“不爱动脑”的人,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吗?

我不否认AI在事务性工作中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比如问路答疑、制定旅游计划等,但当AI深入渗透教育领域时,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形式的多样,思想的创新,还是教育的功利(这对老师意义大于学生)?

当成为“专(砖)家”变得轻而易举,这是否是对真正认真与努力的践踏?

当作业的答案变得唾手可得,这是否是对认真学习孩子的不公?

当形式越发花哨而上课的表演性变强,这是否是对内容的忽视?

是的,在AI时代,“共创”、“共生”我们长挂嘴边,但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而保持自律、自省、自警?

也许我们这个群体可以,因为我们接受过“百里挑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洗礼,体验过酣畅淋漓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获得感与满足感,但是,对于还在习惯养成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呢?

当有现成可以搜索出来的答案时,为什么还要思考?

当能得到一种解题方法时,为什么还要自己探索第二种、第三种?

当只记住只言片语就能搜索出相关内容时,为什么还要费心记忆?

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这正如大部分成年人对网游的有一定的自制力,但一些孩子却真的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那样。

我深知“存在即合理”的道理,也会在尝试了解与学习后保持自己的“边界”,但脑海中想起之前刷小某书看到的一则短视频:*国雇佣我国外卖员做间谍拍摄公务系统内景……如此想来,不禁告诉自己对万事万物保持虔敬之心、辨别之心、思考之力。

新学期,新装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