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课标--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即参与度、交往性、发展性。
数学教学应该是教和学的行为主体具有一定参与度的活动。这里的参与不仅指态度、行为,更指数学思维;不仅指参与的形式,更指所收到的实际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而不应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一种师讲生听的学习方式,关注的也多是教师的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有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的要学;也无需去思考,因为所有的问题老师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并把这些方法重复多遍地讲,直到学生学会。学生要做的只是等着听老师讲到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并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去做大量模仿性的练习,最终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只是一种行为上的参与,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过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熟练了某些解题技能,而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核心素养等则是无从谈起。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或再发现,即老师通过引导和帮助,使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成为学生全新的创造和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哪怕他们一开始的探索是错误的或者失败的,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尝试和探索,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学生唯有经历数学化过程中的再创造,数学核心素养的种子才能在心中生根发芽。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教学,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互关联的活动体,它通过交往获得动力,通过互动得到创生。
之前总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现在看来,这种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有些偏差的。原来文本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文本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一种媒介,教师借助文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有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就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活动;同样,学生面对这些文本知识,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去认知和学习,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的基础上的。而这里所说的积极互动,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有挑战性的问题去驱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用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适当的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清晰地表达,从而形成更准确的认知。
数学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抽象的符号传授,更应是生动的、富于思维碰撞的心灵沟通。数学教学最终实现的是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样,数学教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的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活动,它形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共同体,参与度、交往性、发展性成为刻画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典型特征,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
师生共同发展应该就是指教学相长吧!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是一种双赢的活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者。很多时候,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学生常常会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思维习惯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也会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启发,进而找到新的方法;他们也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独辟蹊径地找到解题方法……他们在带给我惊喜的同时,也让我赞叹不已,同时也让我对课堂充满了期待,我们是在享受课堂的美妙,享受思考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