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娃睡觉之余听了一节偶像的课《母鸡》。每次听完王崧舟老师的课,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他的课有生命的跳动,有情感的共鸣。
情境的创设,活动式的设计,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品读中,真切体会作者前后变化的情感。其次,情境创设不流于表面,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果,有评价。想起来王老师说的,要和学生玩儿就要玩儿真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其中。王崧舟老师课堂上设计的写投诉信与写表扬信,就真真切切的让学生参与,并将这个活动贯穿始终,学生也是真投入,真参与,真反馈,所以才有真好的效果。
研读教材不止研读教材本身。王崧舟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研读教材要真正了解作者,真正了解作者的作品,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感。王崧舟老师在最后环节联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中的相关的文字,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会得到升华,还能更好的联系自身。
用文学作品教会学生语文能力。整节课,不仅仅是学习文本本身,而是在用文本教学生如何阅读文本,如何在文本中学习作者的表达。王崧舟老师用投诉信得方式让学生发现要表达清楚特点,需要具体事例的推动,这对于学生在日常或者习作表达中尤为重要。
自己的一点思考:课堂教师的引导很巧妙,评价也很及时,但很多时候孩子想表达但是却得不到机会,是否在活动后的环节能让学生简单交流,给更多的孩子一些课堂表达的机会?
总之,课堂的每一帧,都看到了生命的意蕴!
讲座:文本阅读与任务情境创设
复合情境
任务情境嵌入还原情境,还原情境再嵌入到文本情境中。
一、设计这个复合情境的目的:
第一层次: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第二层次:营造环境,让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成长紧密关联。 (创设情境,学生有代入感,学生仿佛就是老舍先生本人,经历《母鸡》这个文本的创作过程。)
第三层次:导向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建构过程。
二、复合情境的优势:
1.我的在场——主体性
2.那就是我——生活性
文本的内容变成了学生的生活。
3.尽其在我——实践性
4.处处有我——整合性
所有的学习都与我有关。
三、如何创设复合情境:
1.主体性: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情境。
2.生活性: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3.实践性:让学生去解决真实任务
4.整合性: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才能完成。
在听课时,只觉得设计巧妙——情境下引出任务,任务中学生感同身受,情感共鸣。听完讲座,又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复合情境。这样的情景创设,真实,有趣,完整,学生完全投入课堂,化身作者参与创作,最后能自然而然联系生活,想到自己的母亲,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抒发高度一致。
这样独特的设计全从“学生”二字出发,心中装有学生,设计才能巧而妙,课堂才能有学习的氛围,语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