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拾遗这个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跳出舒适区,是本世纪最大的毒鸡汤》,这标题吓得我立刻点开去接受治疗,毕竟最近听的也挺多了。
但开头的几副小漫画就把我雷住了。他这漫画相当惊悚,某青蛙,信了狐狸的邪,被它烤了;某金鱼,信了某白猫的邪,被它放油锅里煎了;某鸭子(天鹅?)信了老鹰的邪,去悬崖边模仿小鹰跳出舒适区,结果摔的稀碎;接下来是某北极熊,信了海豹的邪,去了夏威夷,最后直接被热死;某黑猫,信了灰马的邪,去码头扛袋子,把自己累死了。
对比,我的评价有两句:漫画里的双方都是不动脑子的蠢货,哪位大神赶紧把他们收了别让他们祸害众生了。
但接下来作者通过改写以上结局的方式逐步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舒适区”这个概念,我去翻了趟百度百科: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例如,习惯了右手刷牙的人,让他用左手刷牙,他会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写字的人,请他用左手写字,他也会不适应。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理舒适区内,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写字。
在大致看明白后我又回到文章,作者的话一开始说的挺好,我们觉得很痛苦的事很难坚持。但接下来说的话就很难让人同意了。他说:舒适区才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区,好好把舒服的事做精做专。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1.本身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问题不大;2.他从小接受的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都是非常积极正向的。3.即便前两者不完全具备,这人做的事也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基本未受到他人影响的。他现在但这样幸福的长大的人很多吗?
一个人觉得最舒适的并不一定是对他有益的。因为一个人太容易受蒙蔽了:长久以来一直接受的错误信息、面对绝望痛苦开始逃避把痛苦压在心底然后自欺欺人、时代和眼界的局限等等。人们受到的影响实在太多。作者显然忽略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首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模式才能和那些幸福之人去竞争。而这时同龄的幸福的人显然已经跑了一段赛道了。
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些不太好的舒适区和舒适区的负面作用只字未提,只是片面强调“你不必因为选择呆在舒适圈而内疚,舒适圈也是你一点一点打下的江山,呆在舒适圈没有什么可丢人的”。作者说这话是可能想安慰那些在辛苦打拼的人—不用在乎他们,咱自己争取来的东西,为啥被别人一句话否定了?但说的这话本身就有些偏颇,颇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感觉。作者这种说法很有可能引领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