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伍子胥见夫差听信伯嚭谗言,竟然要放虎归山。
为了劝谏夫差,伍子胥斩钉截铁地告诉夫差:不杀勾践,吴国必亡!
为了让夫差能更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伍子胥并没有高谈阔论地讲些大道理,而是借用少康复兴夏朝的故事,劝谏夫差不要姑息养奸,以免养虎为患。
少康中兴一事历来为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且多被作为励志故事勉励人们奋发图强。
但伍子胥在这里却一反常理,他暗将勾践喻为少康,以此告诚夫差切莫因妇人之仁而使勾践有东山再起、卷主重来的机会。
伍子胥对少康经历的描述详尽、生动,而且句句紧扣当下,颇令人信服。
然,在伍子胥苦口婆心的劝谏之下,夫差并不买账,也根本没有采纳伍子胥的建议。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卧薪尝胆”的这个典故我们非常熟悉,最终的结局自然也知晓。
可惜可叹,吴王心里另有盘算,未能听从伍子胥的谏言,同意求和,与越国签订盟约后撤兵,放了勾践一条生路。
公元前492年,勾践让文种代他治理国家,自己与范蠡、柘稽一同入吴为质。
到了吴国,夫差命勾践为其养马,并将其囚禁在宫中,作为奴仆带在身边,极尽羞辱之能事。
后来,伯嚭进言,夫差开始怜悯勾践,并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于他,最后将他放回越国。
回国后,勾践积极建设内政,卧薪尝胆,励志复仇……
而此时的夫差听闻齐国内乱的消息,便决定举兵伐齐。伍子胥再次劝谏,勾践正在聚拢民心,若此时不除,日后必成大患。如今不伐越,反而要伐齐,这将铸成大错啊!
然,对于伍子胥的劝谏,夫差充耳不闻,执意伐齐。之后数年,夫差屡次北伐,进攻齐鲁两国,并在“艾陵之战”中全歼齐军十万人。
此时的吴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时刻。而夫差志得意满,在他眼中,自己的宏图伟业即将实现。
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初被勾践弃之如敝履的越国,却在此时给了吴国当头一棒。
公元前482年,春风得意的夫差率重兵在黄池会盟诸侯,妄图制霸中原。
而勾践趁吴国国内空虚,对其发起突然袭击,大破吴军并生擒吴国太子。
夫差听闻此讯大惊,因底气不足,只能把盟主之位让给晋定公。
归国后的夫差决定先与越国讲和,而越国也因实力尚且不足,便欣然接受议和。
此后,本应惊醒重新发奋的夫差却没有这么做,转而沉迷于酒色之中疏于朝政。这导致吴国内部矛盾加剧,国力日趋衰落。
几年后,勾践再次伐吴,并一举灭了吴国。原本勾践无意赶尽杀绝,只想把夫差流放。但夫差不堪其辱,选择拔剑自刎。
一代枭雄夫差,带着吴国走向辉煌,却因骄傲自大最终国破家亡。
如果他能虚心接纳伍子胥的建议,或许会大有作为,结果也未可知。
而悲剧人物伍子胥呢,因多次劝谏都被拒之门外,让风烛残年的他悲痛不已。
最后,因奸臣伯嚭进谗言说伍子胥要谋反,被夫差赐死,死前伍子胥仰天长叹,他知道吴国必将走到穷途末路,便命家人在他死后将他的双眼挖出,悬挂东门,他要亲眼看到越国灭掉吴国。
夫差听闻,勃然大怒,在五月初五这天将伍子胥的尸首抛于钱塘江。
可惜这位忠心耿耿、贯古通今、足智多谋的人物,忠心劝谏却不被采纳,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悬首城门的结局。
后来,吴国果然被灭,验证了伍子胥“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的预言。
夫差临死前想起了伍子胥的逆耳忠言,却也为时已晚,悔不当初,因羞于地下面见伍子胥,便让人将自己的双眼蒙住后自尽身亡。
文章学完了,但心情却无法释怀。这篇文章不仅仅突出了伍子胥这一人物的远见卓识,更是通过这一历史事件给人以深刻的教训。
历史发展虽然不是循环往复的,但却是惊人的相似,如若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必然要吃大亏,栽大跟头。
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兴”,就是一面镜子。国家虽然亡了,但留下了复仇的种子, 为日后的复兴提供了火种。
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灭掉仇敌,光复了祖先的业绩。
另外,对陷入困境的“穷寇”,就要穷追猛打,直至彻底消灭,不留任何祸根, 不给敌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灭掉“种子”。
就如我们主席英明的战略思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鲁迅先生也极力倡导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儿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怜状,也要通打之,否则,它一旦爬上岸来,又会咬人的。
自古以来,“纵虎归山,遗害无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这个方面来说,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实在是养虎遗患,玩火以至自焚。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