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99期“学”专题活动。
收到篱秋,也就是王祝平老师的《陌上秋吟》,心中喜悦非常,却没在第一时间看。
读诗嘛,当在心境平和时,否则岂不辜负了好诗?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将书籍摆在案头,先继续忙工作。忙工作,就是字面意义——忙且在工作,工作没半点重要,偏偏很忙。且,正因不重要,这琐碎的忙反而让人更难捱,心情烦躁。
终于完成一项不得不做的无用功后,我试图调整心情,喝了半杯绿茶,站在窗前,看了两眼浓绿繁茂的树叶,才翻开书。
咦,我都能看懂,不只能看懂,而且,当我在诗里,读出一段段人生故事,借由作者的清词丽句,看她看过的山光水影、田园芳菲,感她生出的意气风发、幽思别情,很快便心悅神怡,连僵硬的肩膀都放松下来。
作为一名地道的门外汉,我虽然也和很多人一样,偶尔兴致好又文思不够时,便拿古人的诗词抒发一下情感,但不通平仄,不懂典故。
我喜欢的诗,一要能读懂,不喜欢那种看似字字珠玑,实则句句艰涩的诗词;二要够雅致,有些现代人写的古诗,虽然押韵上口,但太过直白,少了美感,我也不喜欢。所以,篱秋这本诗集,浅易又雅致,刚刚好。
作者追忆少年往事,回忆同窗情深,他们一群把臂同游的少年们去过很多地方,若是我来写这段回忆,只会说,那时候的我们,一起去了鼋头渚、梅园、善卷洞……可篱秋写“暑光潋滟柳依稀,南山寺外绿罗琦。”“梅园春晓绕春熙,善卷洞前留芳迹”……
诗里,有走过的山,眉山、嵩山、武功山、武夷山……豪气生发,“听山岚兮,望眼中原;戴星月兮,四海八荒。”
有去过的水,通州湾、石港渔湾、太湖、瘦西湖……风流蕴藉,“水波荡,双双倩影……睡莲苒苒,犹待蝶栖……渠会无期。”
有花团锦簇的庭前春意,桃花、樱花、栀子、紫荆、油菜花;有浅斟低唱的诗酒生活,乘船采菱、艾粽菖蒲、梅桑浸酒、书案新茶,“提壶沽酒看海棠”,“今朝谷雨泼茶香”……
可,若你问我,这般将人家的诗翻来覆去地念上一番,可有学到什么锦囊佳句,那我只得惭愧摇头,回你一句,文思靠底蕴,怎会容易学来?不过,说到这里,停下来想想,我又觉得自己学到另外的一点东西。
在我捧着诗集,心情缓缓和悦的那一刻,脑海中蹦出近几年常被人提及的“仪式感”。
《小王子》中的狐狸说,“仪式,就是确定一个与其他日子不同的日子,一个与其他时辰不同的时辰。”我虽认同这话,但做不到。因为,我以为的仪式感,是那些在朋友圈看见的美图,是光鲜体面,是诸多繁复,是风雅的环境,考究的细节和刻意摆拍的美人,我偏偏懒得很,怕麻烦,对此徒羡尔。
不过,我发现《陌上秋吟》中,诗虽雅致,记的却是生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大雪日的怀念,“夜深句短长相忆”,早春时的闲情,“听雨之声,聊春之意”,于是意识到,当篱秋将平凡的日子、等闲的细节定格成诗的那刻,她的每一天,都有了另一种更可纪念的仪式感。
作者说,“日子总是在五味杂陈里煎炒烹炸烩”,当以诗为佐料,就成了可回味的佳肴。又仿佛餐桌上的烛光和鲜花,成就为另一种仪式。
所以,这才是我学到的——
仪式感可以不繁复,不麻烦,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仪式。红尘生活染上诗意,阶前万里,此处有诗便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