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系原创首发
老妈之前要我给她买的一些书,买来后她又以眼睛不好没时间为理由一直不开封,也一直不看。
好嘛,书既然买来了,闲着就是浪费,就像东西买来了不吃不穿也是浪费。对于我这种爱读杂书的人来说,什么都可以看,于是选了这本《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来看看。
作者写得生动有趣,有点意思。
读完这章对中国古时候的侠客群体顿时有了一种清晰的脉络图,其成因和没落都是跟社会环境、国家制度的变化相联系的。
说到“侠客”,脑海中出现一个名字“徐霞客”,哈哈,当然此霞客非彼侠客也。
说起侠客,其实出现最早最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可比金庸笔下的侠客们早太多了!金庸笔下的那些侠肝义胆、行侠仗义,会各种眼花缭乱招数的武林高手们,行走于江湖,一个个出神入化,神龙见首不见尾,似乎只存在于一个虚构的世界中,一个只有江湖,只讲义气的虚拟世界中。
然后在春秋战国时那特殊的年代和制度环境下,造就了一批侠义之士,他们可以称得上侠客。
最典型的,在战国策也有提到过的豫让是其中之一,荆轲刺秦王中,出现的荆轲、田龙,樊於期都算。
而他们的下场都是壮烈且刚烈地牺牲,就为了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文中这句说得好:【哪有什么无敌的刺客,只有无敌的信念罢了。】
是的,中国古时候真正出现的侠客并非金庸笔下那种武林高手,但他们具备侠客精神,即,自由的精神和道义,以此为自己人生准则,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作者文中有提到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如此不同,因为当时各诸侯国无法对人民进行强制管理,官府组织形式松散,基层权利处于真空。
正是得益于这种自由的环境,才孕育了侠客们自由的身体和灵魂。
他们可以以天地为家,身体是自己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以周游列国。他们的精神可以随自己心。
说来也的确是这样,作者书中所说,春秋战国时,除了一些弱小的如韩国、燕国,其他四国都有闻名遐迩的贵公子,唯独秦国没有。
因为秦国权利集中到了秦王手上,秦王最大。嬴政统一天下后,侠客再无生存空间。
中央集权的结果是,各种势力被削弱,老百姓有保护,但是要有大出息得进入“体制内”,个人想靠自己的人格魅力翻身的机会变得很小。
因此作者说秦国没有侠客,也没有文艺。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两样在秦的确行不通。
按照作者文中的思路,侠义之士春秋战国时最盛行,而后是汉初(武林门派),因为汉初政权根基不够牢靠,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相当于另一个嬴政级别的强权出现,侠义之风没有市场。
而三国时期的曹操是属于有侠义之气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官场的一种,他任性又自由,少年时还想做侠客。
而后的“魏晋风度”、“盛唐风流”都透露出一股子人文情怀。
宋朝后,政府的统治术和对各种资源的控制能力也大大提升,各有识之士都以进入体制内为荣。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我们后来比较熟悉的一种风气。
然后失去自由空间的滋养,侠义之风骨再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