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挽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与楚国当时的战争紧密相关的。
公元前301年,即楚怀王二十八年,秦国联合齐国、韩国和魏国,共同对楚国发起了攻击。在这场战争中,楚将唐昧被杀。次年,即公元前300年,秦国继续其攻势,成功攻取了楚国的八座城池。
此后,楚怀王在被骗与秦国联盟的过程中,不幸遭到了秦国的囚禁。楚怀王被囚后,其子楚顷襄王即位,继续领导楚国。
据后人分析,在屈原生前,楚国已有十五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国的激烈战斗中英勇牺牲。这场战争及后续事件对楚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不足20岁尚未成年而夭折的都称为“殇”,但由于古代战争条件限制,普通士兵战死沙场后,尸体往往无法运回家乡,一般就地掩埋或马革裹尸,这些士兵被称成为“国殇”。
而屈原的这篇《国殇》就是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追悼这些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他们英勇不屈、捐躯沙场、视死如归的崇高敬意和颂扬。
屈原在诗中抒发了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讴歌了战士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并对战士们的不懈追求和九死不悔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诗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这首诗不仅是对楚国将士的追悼,更是屈原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绝望呐喊。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光。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及,平原乎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诗中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第二节则是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如“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等句子,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学习原文!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