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2
今天在cctalk平台聆听了新网师云端论剑经典共读第3期,共读主题是:精神共在。共读内容是:2007年新教育主题年会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刘广文老师开场就提出为何、怎样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两个问题,引发老师们的思考,共读的第一个环节是方明宇老师领读。
声音是有温度的,它可以传递出丰富多彩的意蕴,从方老师深情地朗读中,我感受到共读共写改变师生的精神风貌,其目的、意义、影响和价值都指向生命的存在。
第二环节是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余国志老师做分享。余老师在高中任教,他每周都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每月领学生阅读一本书。余老师每年的阅读量达到几百本。
他推荐高中生阅读的书籍有:《刻意练习》《做时间的朋友》《黑马冠军》《像高手教师一样学习》等,还有他自己孩子阅读的《穷查理宝典》。
余老师认为,选书读什么很重要,他的观点有:多读西方专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直抵人心的书;采用“群蜂采蜜”的方式进行读书,在读书会上,学生每个人都要阅读,都要限时发言;读书需先有海量的阅读打底,再有质量的阅读;阅读有独立章节,关联度不强的书,不需完整读完一本书,取其精华吸收即可。
余老师的读书建议和路径与以往所听到的专家们的观点不一样,给人思考和启示。有老师提出质疑:阅读前不用设置问题吗?阅读最后不用总结吗?余老师的回答是,读书是一件非常美好非常愉悦的事,阅读前不设置问题,只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炼表达出读后自己理解的核心观点即可。
余老师说只要读起来,你就赢了。读书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而我所了解到的中小学课堂,老师几乎很少给予学生指导性的阅读,多数是放在课下自由读。余老师会在班会课上见缝插针的读,每周保证读书会上充足的一个半小时阅读交流。刘广文老师回应的金句是:时间安排就是价值的排序。仔细品味这句话,很认同,很深刻。
我们组织学生共读,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共读的追求就是要构建共同体的语言密码。读前不设置问题,或许更能让学生在安全自由的状态中投入阅读。我感受到余老师的开展的阅读是抛弃形式,享受共读过程的读书会,是放低自己不做轻易评价的读书会,是自己不断与文字亲密接触,不断探索对话,拾级而上的读书会。我喜欢这样的读书会。
有思想的教育大咖,他们的观点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这也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轻易相信有任何放之皆准的阅读方法,阅读路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要通过大量反复阅读去发现、去构建自己的阅读地图,毕竟任何人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成长。
学校教的是知识,而不教智慧。智慧可以从阅读中获得。时间宝贵,不容浪费。余老师建议我们要阅读各领域最顶级专家的书籍。学生可以少读文学性的书,不是不读,而是少读,因为文学书中的观点太少。
接下来王兮老师分享了自己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见解和实践心得。
王兮老师说,阅读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更大的智力背景,共读的目的就是让三观靠近。共读的本质是: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合适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中。
如何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需要借助新教育阅读书目的推荐来做判断筛选的标准。
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对教师的定位是:一个有协助能力的老师是一个书香校园文化的营造者,一个主题书目和阅读计划的制定者,一个班级读书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一个文学文本的领读者和提问者,一个阅读习作的欣赏者和品鉴者,一次阅读分享的发言激励者和思维激发者。
钱伯斯老师的阅读循环圈道出了阅读的本质,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居于中心,从选书到回应再到阅读,形成一个良性的阅读循环圈。
选书是阅读活动的开始,老师通过阅读调查、个性书单、分类整理的活动展;阅读的过程分为4种形式,自读,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二是联读,通过文本与自己,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之间的连接推进阅读。
轮读是寻找差异性和认同。轮读中的提问策略是,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都能提出基于文本或由文本出发的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共读的意义是重复对于一个孩子的意义。共读的选书原则:符合尊重孩子的认知特点。能找出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还要注意风格要多元,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的方式有:新教育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阅读存折,读写绘等形式。
回应是通过画画,手工,摘抄,戏剧的方式,制作图书等形式呈现。共读三部曲:浪漫—精确—综合。导读,开始阅读期待。推进,带着话题对话。延伸,整合资源深化感受。
亲子共读路径有:每月一信好书,推荐会班级,优秀父母,阅读共同体。推荐《如何阅读》一书中,父母作为阅读的教练,场外的指导,有4个层次需要逐层实现: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王兮老师最后指出班级阅读愿景的4个关键词是:阅读理念、阅读课程、亲子共读、阅读环境。打造一个阅读资源丰富,专业性强的优质阅读空间,通过阅读课程引领班级亲子阅读的开展,建构儿童、父母、教师的精神家园,这就是班级教育生态的美好愿景。
史健副校长诗意地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共同共写共同生活的实践心得。学生当我看到史校长他们学校的学生张盼文,自己写了一部小说,请沈石溪作家给他修改时,我仿佛看到了校园就是孩子们最美的精神家园。
精心设置的阅读环境(校园里时时处处角角落落,皆可阅读),优化共读共写的丰富课程(三整合四变化),激励阅读活动的真实发生,这就是史校长分享的,从校园开始,达至远方的阅读路径。除此之外,他们学校还开设了行走课程、研学课程,一张张灿烂如花的笑脸诠释着最美的教育在路上。
史老师说,学校通过选书、读书、读懂书的阅读活动,教育行走加上微写作(微主题、微推荐、微练笔、微日记、微观察、微表达)打造了师生成长的精神底色。也让我们感受到一派生机勃勃、书香浓郁的校园风景。
最后是自由交流环节,郝晓东老师作总结发言:共读共写是手段,目的是形成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使命、共同的价值观的团队。
郝老师说,如果没有归宿感,也就没有幸福感。人在对话中才能够形成智慧。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彼此信任、敢于言说,集思广益,增进共识。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