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睡前故事时间,锦宝捧着《窗前的小豆豆》,指定要听《小尾巴》那一篇。这是我第二次读这个故事——第一次是在洛宁读写交流群的教师共读中,彼时侧重文本解读;这一次读给一年级的锦宝听,却在孩子均匀的呼吸声里,陷入了关于教育的深层思考。
故事里的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巴学园的女班主任在生物课上讲进化论,让孩子们摸自己的尾巴骨,还笑着问高原君“你有尾巴吗?”。在孩子们眼里,这不过是课堂上的小插曲,可小林先生却把老师叫到厨房单独批评:“你怎么能对高原君说那样的话呢?他听了之后该怎么样呢?” 小时候的小豆豆不懂,我初读时也一读而过,直到这次讲给孩子听,才猛然读懂小林先生的良苦用心——教育的尊重,藏在对每个孩子个体差异的体谅里。高原君个子矮小,小林先生在运动会上还专门给他设置体育项目,就是为了尊重他,而老师一句无心的调侃,可能在他心里埋下自卑的种子;而选择在厨房单独谈话,更是对老师尊严的呵护,这份“双向尊重”的教育智慧,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这让我想起前几日处理的一起师生矛盾。听过我师训课的韩副校长,在课堂上用课本撩醒睡觉的学生。她觉得这是“好意提醒”,可在我看来,这恰恰触碰了教育的底线——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哪怕是“为学生好”,也不能越过身体与心理的边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逆反心理强烈,他们对“尊重”的需求远比小学生更敏感。上课睡觉的背后,可能是熬夜写作业的疲惫,可能是对课堂内容的疏离,也可能是家庭关怀的缺失。若老师只看到“违反纪律”的表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只会激化矛盾;唯有等他醒来后耐心询问、了解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反观我自己的教学经历,遇到学生上课睡觉,我首先会反思:是不是我的课堂不够吸引他?是不是教学节奏没有适配他的接受能力?是不是我忽略了他的学习困境?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无法落地。就像那个无人监管的特殊学生,我们建议学校家访,而家访后他真的重返校园。我认为,更重要的工作在后面,先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建立自信,让他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再谈学习。毕竟,对初中生而言,身心健康远比成绩排名更重要,当他们在校园里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学习的动力自然会水到渠成。
现实中,不少老师面对“问题学生”时,难免会有挖苦批评的行为。深究原因,或许是各项评比压力下的心态失衡,但这绝不能成为忽视学生尊严的借口。初中生的心灵就像敏感的幼苗,一句鼓励能让他们茁壮成长,一句嘲讽却可能让他们枯萎。有人担心“尊重会纵容孩子”,其实恰恰相反:当老师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接纳他们的不完美,他们会在这份尊重中学会理解与反思,反而更愿意接受教育引导。
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管控,而是平等尊重的陪伴;不是急功近利的成绩追逐,而是静待花开的耐心守护。对教育者而言,真正的教育智慧,就藏在对每个学生的用心体察里——像小林先生那样,看见每个孩子的敏感与脆弱,呵护每个灵魂的尊严与成长。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充满温度,让每个初中生都能在尊重与接纳中,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