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的进一步衰落
在第一辑中我们曾经分析过,晋文公虽然称霸中原,但是在国内却面临着君权旁落的威胁。尽管经过晋文公多年运作,在君权和卿权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但是这些努力随着晋文公的去世又开始重新复杂了起来。继晋文公之后登上晋国君位的公子歡,也就是晋襄公,年纪尚小,无法独断政事。追随其父亲的流亡派在他继位之后开始为了家族利益与君权分道扬镳,离心离德。失去了流亡派贵族的荫庇,年轻的晋襄公更是难以驾驭日益强大的卿族。
比如晋襄公继位初年,因为听从文嬴之言,释放了秦国的俘虏,先轸怒而唾之,晋襄公也只能乖乖地派自己的老师前去追回那三个人。好在先轸还属于是老一辈的革命家,观念中对于君权尚有敬畏之心,有心对国君表示愧疚之意。因此,当年夏天抗击戎狄入侵的箕之战中,晋军击败狄人之后,先轸摘去了甲胄,闯入狄人军中,被狄人杀死,算是以死向国君谢罪。众人感其忠义,推举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出任正卿。
到襄公六年,晋国的老一辈革命家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郤溱都相继去世。晋国的卿位出现了严重的断档,原来五军十卿尚在世的就只剩下新上军佐箕郑父、新下军将胥婴、新下军佐先都三人了。晋襄公打算趁这个机会安插弱势贵族到内阁中,以平衡卿权的强横,于是就在夷邑举行蒐礼。
这次蒐礼之前,晋国一直都保持着五军的建制,但是由于五军所需的兵员太多,晋国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因此从原来的五军中将新上、下二军裁汰,改为三军。在确定内阁名单时,按照晋襄公的意思,他想让士毂和梁益耳担任中军将、佐,中军以下循序提拔,由箕郑父和先都担任上下军将,可以不打破原有的卿位序列,既能满足国君自身集权的需要,又能让国内各大家族之间维持一个平衡,取得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
但是,晋襄公本身的人事任免的权利实在有限,首先前任中军将先且居的儿子先克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狐赵两家追随文公多年,对于晋国的称霸有很高的功劳,因此中军的人选应该在狐氏和赵氏中间挑选。这个理由说的冠冕堂皇,似乎有理有据,但实际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狐氏和赵氏本来属于是晋文公的心腹,可当第一代的赵衰和狐偃死后,那种原本同甘苦共患难的君臣情谊已经不存在,此时的狐赵两家已经彻底地转化为了卿族,与其他居守派的贵族并无二致。他们所需要的是强大家族实力,执掌国家权柄,对于父辈与国君之间的情谊并不关心,因此此时的狐氏和赵氏,已经是站在了国君的对立面了。
勾心斗角
狐赵两家在夷之蒐之前就组成了庞大的竞选联盟,四处拉拢游说国内的各族豪强,左右舆论,使得晋襄公无法坚持自己的意见。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晋襄公不得已只能同意先克为代表的豪强的提议,以狐赵两家作为中军将佐的人选。但他还是留了一个心眼,狐赵两家之间相比较,狐氏的势力要远弱于赵氏。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差别,就不能不提赵衰这个人了。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回国后因为是异姓贵族,因此一直都难以挤入内阁当中。尽管有晋文公的一再保举,但终究因为担心姬姓的公族会对自己不利而多次推辞。
在这期间,赵衰以退为进,以一副与世无争的面貌与其他的家族进行交往,凭借个人的魅力,最终笼络了一大批的支持者。因此当赵衰死后,赵氏已经团结了居守派的先、郤、胥、韩在内的诸多支持者。赵衰既得文公信赖,又笼络了大批的居守派贵族,可谓是左右逢源。他的这些努力,使得赵氏以异姓大夫的身份,一跃成为了晋国的第一强族。晋襄公在确立内阁成员的时候,虽然同意了先克以狐、赵为首的要求,但是却故意将赵氏的宗子赵盾列为中军佐,使其地位低于狐氏宗子狐射姑(贾季)。
事情的发展也果然不出晋襄公的谋划,狐赵在面对君权和旧卿族的时候是同盟,在取得中军将佐的资格之后,二者之间便又爆发了冲突。特别是赵盾,一番争执之后自己并没有取得正卿的职位,反而屈居于狐射姑之下,以他的秉性,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赵盾便又开始私下活动,这个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打通国君老师阳处父的关节,来为自己争取正卿的权位。
阳处父与赵氏交好,也是赵衰的功劳。早年晋文公想让阳处父做太子歡的太傅,胥臣含糊其辞表示不同意,还是在赵衰的支持下,阳处父才取得了太傅的职位。此时赵氏有求于他,阳处父自然也会竭尽全力。此时的阳处父恰好出使卫国回国,到了夷地之后,赵盾就与他密谋此事,他欣然应允,矫君命改到董(山西闻喜)地举行蒐礼。在董之蒐上,赵盾升格为正卿,而狐射姑降为了中军佐。
这其中就产生了很多的矛盾,首先在夷之蒐上,晋襄公提议中军将佐人选的时候,因为先克的反对,使得士毂和梁益耳没能进入新的内阁,二人对先克以及狐赵两家都恨之入骨。到了董之蒐上,赵盾剑出偏锋,把本来已经稳坐正卿宝座的狐射姑又给挤了下去,导致狐射姑对赵盾心生忌惮。原先对狐赵不满的士毂和梁益耳,也就与狐氏同气连枝,将矛头对准了赵盾。
与此同时,原来就位列十卿中的箕郑父和先都,在其他卿大夫死后,他们本来也是有机会掌管中军的。即便是按照晋襄公原先的安排,让他们分别担任上下军将,也算是有所提拔。然而董之蒐的结果是他们分别担任了上下军佐,相当于原地踏步。这二人对于这次的人事安排表现的极为不满,对于赵盾也颇有微词。另外还有荀林父(中行林父),他本是中行将,在此次的董之蒐也被就地免职,而没有给予新的职位,因此与赵盾也有不满。
这样下来,经过夷之蒐和董之蒐的两次人事安排,晋国卿族分化出了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一方是以赵盾、先克为首的执政联盟,一方是以狐射姑为首,包含士毂、梁益耳、先都、箕郑父、蒯得、荀林父在内的反赵联盟。夷之蒐和董之蒐的人事分配,使得晋国的贵族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裂痕,为此后的诸多变乱和晋国霸业的中衰埋下了伏笔。因此孔子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就说:“夷之蒐,晋国之乱制也”。
这些都是后话,此时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那就是身居国君之位的晋襄公。本来他是想通过大蒐进行集权的,可真到了人事任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太无力了,对于内阁人选的划定自己根本没有发言权,反而一再被卿族冲撞。先是夷之蒐前,被先克为首的贵族否决了中军将佐的提名和循序提拔的指导意见,后来又在董之蒐被自己的师傅矫诏混乱人事布局,使得自己在狐赵之间树立矛盾意图牵制赵氏的企图落空。
对于赵氏这种只手通天无处不在的势力,晋襄公深感恐惧,因此多多少少都会对赵盾释放出一些敌意。而巧就巧在,董之蒐不久后的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六月十四日,正值二十多岁青春年华的晋襄公却突然毫无征兆地病故了,这不能不让人产生了联想。但不管怎么说,襄公已死,国家还要正常运转,就必须另立新君。而正是在新君人选的问题上,狐、赵双方爆发了全面的冲突。
狐赵之争
晋襄公死时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也就是公子夷皋,就因为年幼,狐赵双方都没有打算立其为新君,而是要在晋文公诸公子中选择。赵盾坚持立杜祁的儿子公子雍,理由是公子雍乐善好施,在诸公子中最为年长,且深受文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公子雍此时身在秦国,秦国是大国,早先与晋国有长期的友好外交关系,因为崤之战,秦晋两国攻伐不断,立公子雍可以缓解两国多年来的紧张关系。
狐射姑则坚持要立辰嬴的儿子公子乐,理由是辰嬴曾先后侍奉过怀公和文公,立了他的儿子对于国内的团结有利。赵盾当然不同意,就说辰嬴侍奉两个君主,是为淫;而公子乐出居的是远在天边的蕞尔小国陈国,不能作为倚靠,是为辟。综合起来母淫子辟,没有威信。反过来看杜祁和公子雍这对母子,母亲杜祁在文公众多妻妾中本来最年长,但是为了后宫的团结,一再相让,最后名列第四,这可是大义啊。而公子雍在秦国奋发图强,已经位列亚卿。母义子爱,正是新君的最佳人选。
赵盾和狐射姑两个人争执不下,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就各自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了。赵盾派了先蔑、士会二人到秦国去迎公子雍,狐射姑也派人去陈国迎接公子乐。这就是一个比谁快的游戏了,春秋时期这样的戏码很多,在面临君位空缺的时候,哪个公子能够率先进入国都,谁就有机会率先登位。可偏偏赵盾不按套路出牌,私下里破坏了游戏规则,他效仿管仲射杀齐桓公的故事,派人在郫地(河南济源西邵源镇)截杀了公子乐,导致狐射姑顿时失去了王牌。
狐射姑事先并没有料到会有这一出,一下子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狐氏所能团结的势力极其有限,狐偃在世期间并没有为家族的发展进行深耕细作,也或许是因为去世过早,还没有来得及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当公子乐被赵盾所杀的时候,狐射姑举目四顾,竟然没有人可以作为倚靠。绝望之中他想到的竟然是怨恨阳处父矫诏更改正卿的人选,使得自己落到这般田地,于是就派续鞠居杀死阳处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是这年的九月了。赵盾开始进一步地打击狐射姑,以擅杀大臣罪诛杀续鞠居,狐射姑自知不敌赵氏,遂只身逃奔赤狄璐氏,赵盾念在狐赵两家多年交情的份儿上,派了臾骈将狐氏族人全部送往潞氏,从此狐氏也就彻底退出晋国政治舞台。